城市规划原理讲义和参考题及答案解析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和参考题及答案解析

ID:10946038

大小:111.01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7-09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和参考题及答案解析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和参考题及答案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认识城市——城市规划的基础要学好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就应首先了解城市的本质、起源、发展的动力、构成素等一些基本问题。一城市及其起源1.什么是城市(1)地理学的观点: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聚落,是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2)社会学的观点:城市是在地理上有一定范围,并具有某种特征的社会组织形式。其特征是①人口多、密度高、异质人群②非农生产为主,专业人员③人们交往形式以业缘为主(农村:血缘、地缘)。(3)经济学观点:城市是座落在有限空间地区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也就是各种经济因素在一定地域上的大规模集中

2、,称作城市。(4)政治学的观点:城市为一法律实体(法人地位和立法权),又是公共事业发展与经营管理的场所。(5)生态学的观点:城市是人工建造的聚居场所,是人工化的自然环境,要依赖与区域的物质能量交换,维持生态平衡。(6)城市规划学的观点:【1984年国际建筑与城市规划会议(ICAT)的意义和观点】a.人类自然环境b.人类生活的积极因素c.是以混合、变化、重叠等方式造成的高级功能集中地d.思想、物质和人类感情的交流场所e.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特殊产地(农业除外)f.生活、工作、生产相互作用,文化交流等多种功能的集合g.各类人群的汇集★小结:城市集中了一定数量、高密度的人口;以非农业

3、活动为主,经济活动相对集中;是一个有共同社会目标的社会实体;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产地。2.城市发展的历史(1)第二次人类社会分工的产物a.第一次社会分工是农业从原始的牧猎、采集生活中分离出来,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b.第二次是手工业和商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条件: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产生)出现了商人和手工业者等从事非农经济活动阶层(原统治者是另一类非农人口,但不从事经济活动)产生了城市。(2)工业革命以前城市发展缓慢,持续时间长a.据考古发现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城市在公元前,西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流域(现巴基斯坦)出现了厄尔克、厄里都、乌尔

4、、喀拉帕等城市。我国最早是河南偃师二里头(约公元前2100—前1700年)。b.曾经出现古代罗马,唐长安城等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其他城市规模较小。(如公元前5世纪时,雅典是一个有4万市民,10万奴隶和外国人的城市;13世纪欧洲城市居民很少超过5万人,大多小于1万人)23c.城市的主要作用是政治的,而不是经济的。(3)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快速增长a.大工业的建立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大量劳动人口向城市集中,各大资本主义国家首都、工商业中心及工业城镇都快速发展。b.工业化大生产结束了居住和生产在一个屋檐下的时代,居住与工作分离,产生通勤。c.集中大生产需交通支持,带来了铁路、公路、街

5、道、运河的发展。d.大量的农民来到城市,使人口增多,居住条件恶化、拥塞和环境污染加剧,城市问题日益严重。e.二战后的现代城市增长更快,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出现特大城市:墨西哥城、圣保罗、上海等超千万人的巨型城市。f.大多数西方国家完成了城市化。如西欧城市人口占到80%,全世界平均47%(2000年),我国五普资料36%、规划2020年达到60%。★小结:城市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有5000多年的历史,工业革命前城市发展缓慢,工业革命后发展迅速,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很高,我国城市化加速。二城市的发展机制1.城市发展的动力(1)农村的推力工业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力,而传统的农

6、业部门则变成了效益低下的落后部门,加之农业机械的应用,城市对农村的剥削掠夺,使得农村出现大量的破产农民和剩余劳动力,而工业化大生产又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农业劳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美国农业产业人口仅占就业人口的2%)。(2)城市的拉力工业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形成集聚效益和规模经济。2.城市发展的规律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具有相似的进化过程,分四个阶段:a.绝对集中期:工业化初期,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增长;b.相对集中期:工业化成熟期,人口继续向城市集中,但出现了郊区化;c.相对分散期:后工业化初期,三产比重>二产,

7、郊区人口增长>城市人口增长(西方发达国家内城空心化,衰退);d.绝对分散期:后工业化成熟期,三产主导,农业人口停止迁向城市,而从城市内部向郊区迁移,城市人口下降,郊区人口上升。三城市的物质构成1.城市的物质构成(1)两个领域: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a.公共领域:(经济学称公共产品)指社会公众共享的那部分物质环境,如基础设施、公共绿地、学校、医院(公立),公安、国防设施等。特点是①非排他性,②非竞争性。b.非公共领域:(经济学称私人产品)指社会个体所占用的那部分物质产品,如商业、工业和居住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