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配线工艺守则

二次配线工艺守则

ID:1107742

大小:6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07

二次配线工艺守则_第1页
二次配线工艺守则_第2页
二次配线工艺守则_第3页
二次配线工艺守则_第4页
二次配线工艺守则_第5页
资源描述:

《二次配线工艺守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二次配线工艺守则1适用范围本守则适用于公司生产的各型开关箱(柜),控制箱及高/低压配电柜(屏)、予装式变电站等产品二次线的配制。2引用标准GB/T11022-1999《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的共用技术要求》GB7251.1-2005《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GB50171-19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结线施工及验收规范》JB5777.2-91《电力系统二次电路用控制及继电保护屏(柜、台)通用技术条件》3使用材料绝缘导线1.5mm2、2.5mm2单股和多股铜芯导线,聚氯乙烯绝缘铜线、聚氯乙烯异型管、不同直径的线号管、各型铜制接线端子、紧固件、∮5、∮10、∮15塑

2、料蛇型管、标记牌、各型热塑管、瓷珠、瓷套管、各种扎带、各型护口、各型螺丝等。4使用工具与设备打号机、线号笔、剥线钳、偏口钳、尖嘴钳、克丝钳、弯线钳、冷压钳、万用表、各型呆板手、活扳手、梅花扳手、剪刀、电工刀、电烙铁、盒尺等。5工艺准备5.1仔细审阅图纸,看清楚图纸上的注意事项、备注说明,及材料、安装、布线等操作等有无特殊要求。5.2按图纸要求备齐导线,元器件,紧固件等各种材料及工具。并检查这些材料、器件是否合格。5.3按图纸要求确定线路布置方案。5.4用打号机在线号管上打印线号标记,制作标号头。单件产品也可用线号笔手写线号标记(必须保持线号长期不退色)。标号头长度根据需要,但同一种元件

3、一般只能采用一种规格,同一柜体最多采用两种规格。标号头长度一般不宜超过30毫米,标号头一般的长度以字符加左右各空一位为宜。5.5二次元件应按二次原理图(或接线图)确定标识号6工艺流程、工艺要求及范围6.1下线6.1.1导线截面积:电压回路选用1.5mm2聚氯乙烯绝缘铜线;电流回路选用2.5mm2聚氯乙烯绝缘铜线。图纸上有特殊要求的,按要求执行。导线一般为黑色。6.1.2与二次线相关的接地线用黄绿双色线,截面积不小于二次线的最大截面。66.1.3下线时应充分留有余量,但是剩余线的长度不应大于200毫米。实际配线尺寸等于配电装置中实际走线长度加上再接余量。线端应留有的再接余量尺寸一般应大于

4、30mm且小于50mm。端子排的导线接头余量为45mm~50mm,继电器的导线接头余量为25mm~30mm。6.1.4弯曲的导线应在接线前拉直,拉直的方法是将导线的一端固定,从另一端用手工拉直。也可用木块夹住捋直。但都应避免使导线的截面减小。6.1.5弱电信号回路(包括消防弱电信号回路)采用0.75mm2~1.0mm2屏蔽线。6.2穿线号、扎线束6.2.1导线连接途中不允许有焊接或绞接的接头。6.2.2标号头套装方向以面对开关板面为准,自左向右,自下而上。6.2.3将标号头从一端穿在线上,用力将标号头捋向导线的另一端,并在导线的另一端上弯一个很小的弯,避免标号头滑落。6.2.4捆扎线束

5、时对上下、左右弯曲的线放在里档,笔直的线放在外档。6.3.9。强弱电导线应分别成束,分开布置。6.3线束固定6.3.1线束敷设,若遇到金属障碍,应使线束弯曲越过,并与障碍物保持5-10mm间隔。6.3.2导线束不允许直接敷设在导电部件上。需在导电部件上敷设时,必须设置支架、垫板等,使导线束与导电部件保持5mm以上间距。支撑件必须增设加强绝缘的层或垫,也可以采用在导电部件全长上加强绝缘的方式敷设导线束。漆层,搪瓷等类似物不作为绝缘防护材料。6.3.3过门线束应用多股铜芯绝缘线。过门线束应先绕上塑料带,再绕蛇型管,用导线夹固定在线卡子上。单根或少量导线时也可用扎带固定。6.3.4过门线束固

6、定时,必须留足余量,使门在开关时线束不与部件摩擦,线较多时,可动部分可分成小股扎束。6.3.5PE线一般不与与二次线束扎在一起。PE线可直接在导电部件上敷设。过门的PE线尽可能采用裸铜编织线。6.3.6导线穿过金属底板时必须加护口或其他合格绝缘物防护。6.3.7导线交叉时,应少数线跨越多数导线,细线跨越粗线。6.3.8每个电器应能单独拆装更换而不应影响导线束的固定。6.3.9线束应尽量避免从发热元件上方敷设。线束与发热元件距离应大于30~40毫米。6.3.10在线束较长时应考虑固定一般水平方向不大于300毫米,垂直方向不大于400毫米,使用一个固定点。66.3.11线束转弯时,线束的弯

7、曲直径应大于线束直径的2倍。6.3.12线束与一次裸带电体距离应不小于表三的规定,且线束应避免在裸带电体上方敷设。表三额定电压(KV)距离(mm)0.4153756100101256.3.13线束敷设时应考虑美观,横平竖直,线束的分出线和补入线应与线束成直角,为便于捆扎和压紧,线束截面应为椭圆形,线束直径不大于φ40(对于1.5㎜2的导线,根数约30根)。6.3.14线束的捆扎使用捆扎带,扎带之间的距离应≤100㎜。转弯处应<60㎜。线束不得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