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李拔在福宁政绩

解读李拔在福宁政绩

ID:11463992

大小:3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2

解读李拔在福宁政绩_第1页
解读李拔在福宁政绩_第2页
解读李拔在福宁政绩_第3页
解读李拔在福宁政绩_第4页
解读李拔在福宁政绩_第5页
资源描述:

《解读李拔在福宁政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解读李拔在福宁政绩人们一向认为循吏是奉公守法的官吏,说白了就是好官。循吏始于司马迁作《循吏列传》,后世因之,代有循吏传。一个真正的好官,其受百姓钦敬的程度甚至使人羡慕。李拔就是这样的好官,一位朴实的能吏。李拔于乾隆二十四年春到任福宁知府,任内关心民瘼,政绩斐然,让闽东人民永远铭记。据了解,自清雍正十二年至嘉庆十一年,共六十二年间,福宁府的知府至少换了近五十位,可是在《福鼎县志》上,只有一位大名赫然,那就是乾隆二十四年上任的李拔。李拔到任后,极具表现他的实干亲民作风,他工作之余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研究,我们从《福宁府志》中多次见到他深入基层的信息。李拔在福宁期间系统地对闽东

2、大地的山川、水源、土壤、民情等进行考察,提出了兴教化莫先足衣食,足衣食莫大于重农桑,重农桑莫要于兴水利的措施并制订方案,造福一方,功绩显赫。 一、劝农桑 富百姓福宁地处福建东北沿海,百姓向来以捕鱼为生,收入微薄,生活贫苦。据史料记载是李拔教会地方百姓耕耘种植,并将蜀地的栽桑养蚕种棉技术传到闽地,改变了当地的向无种养蚕与种棉的习惯,使当地人民能够丰衣足食,其功不可没。在《福宁府志》中在经济署科中,明确记载:“丝,旧无丝,乾隆间郡守李拔教民试养,今渐多。棉花,宁德、福安间有之。郡守李拔教民广种,今渐多。”可见李拔引导的作用,如今人们似乎看不出当初的效用,但如果时光往前推进到2

3、50年前,当处闽东一隅,正处乾隆鼎盛时期,丁口浩繁,往北边购棉、丝,洛阳纸贵,富人尚且力不从心,更何况寻常百姓家,一到严寒的冬季,百姓仅着单衣,甚至有的家庭丁口较多,衣不蔽体。严冬夜长,那是个什么滋味,相信出于田间的李拔应该很有体会。过去百姓为非作歹,闹事为什么,活不下去吧。倘若日子过得好好的谁愿冒杀头的风险去搞民变,去闹事呢?正如当家一样,家长做得好,家庭和睦,子女幸福兴家。为官一任,当如一方百姓之父母,人称地方官为父母官,你身为父母,就应该为自己的子民谋福祉,也只有这样才能坐稳自己的位子。9李拔为官关心民瘼,是有根源的,因为他自己就是来自底层。正如《蚕桑说》中,李拔说

4、自己长于田间,少时必也参与过田间农耕,至少是非常贴进农务生活。因为他在《蚕桑说》中,先是从养蚕的利于发展民生的好处说起,说到福宁之地适宜的养蚕的气候条件说,养蚕的必先种桑树,桑树的种类,种养采集,再到养蚕之法,说得十分详细,养蚕流程说得十分详尽,想来李拔当年一定十分了解养蚕之法,或许他就曾亲手养过也未必可知,《蚕桑说》尤如一篇蚕养殖的科普文献。时光整整过去了250余年,《蚕桑说》就是在今天读来也颇具指导意义。而在《种棉说》中,天生万物,以为人用。李拔认为闽地天气温暖,土脉疏润,最宜种植。在乡人说土地不宜种棉后,身为太守的李拔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科学调研,堂堂一名知府为验证闽

5、地是否适宜种棉,居然于署内隙地试种,以岁入甚富,来回应乡人的怀疑。同时也对棉花的喜性及种植方法,做了详尽说明,还指出棉花后加工及用处,阅读后仿佛亲历,极具可操作性,对百姓种棉很有指导意义。而在《种树说》中李拔还将在作楚令时的好作法推广到福宁。李拔说:“予作令楚中,尚未奉此令甲,教民广种(树),卓有成效”。李拔还专门写了《请教民开山种树议》:“若将官山许民认垦,自行获畜柴薪,栽插竹木,其有主之山,谕令广行种植,无许擅行砍伐,将见发生茂盛。数年之后,材木成林,取用不竭,亦足民之一道也。”及来福宁府,见本地条件很好,但遍览山野,树林凋零。李拔从本地树林不盛原由说起,点到种树的用

6、处,以及解决好公山之于种树,适合种树之地理环境。李拔深知种树如培养人才,没有十年之功,是不能见效的,他立足于长眼,不求眼前之功利,是真正为一方百姓谋福祉的好官。常言道:“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回头再看看如今我们的一些官员,哪里是为百姓服务,应该说是为帽子服务,急功近利,不肯为后世作绿叶之衬。哪有李拔为后世谋富的长远眼光,有的地方当政者甚至还行“杀鸡取卵”之恶呢?除了《福宁府志》中,独立的三篇劝农桑文章外,还有多处关于李拔关心农桑的字眼。如在李拔写的《劝》诗:“刺史行春日,效原麦秀时,劳农分浊酒,归马赋新诗。”反映了郡守李拔,亲临农桑一线,视

7、察春耕情景。在说到白菜时,李拔有“素心不改,淡泊明志”之赞。另外对芥菜、木槿、紫荆,太守李拔另外还有诗文。在说到主要辅粮番薯时。李拔还特别写了一笔:“迩来生齿日繁,米价渐高,沿海民食,半资于此。或磨为粉,或切为米,或酿为酒,或煮为糖,无不俱宜。则蔬也而进于谷矣。虽以登乎谷之属,其亦可也。俗呼地瓜者也。”9字字泾透着李太守的谆谆爱民之心,后人读来敬佩之心油然而生。针对福宁之地,人丁浩繁,而地方少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李拔深知其中的利害。因此李拔有《请种包谷议》,李拔是这么写的:“窃以宁郡地当海陬,山多田少,所产谷麦无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