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级上语文期中考试

苏教版九级上语文期中考试

ID:11674721

大小:62.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7-13

苏教版九级上语文期中考试_第1页
苏教版九级上语文期中考试_第2页
苏教版九级上语文期中考试_第3页
苏教版九级上语文期中考试_第4页
苏教版九级上语文期中考试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教版九级上语文期中考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期中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积累运用(34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2分)()A.繁衍(yăn)山峦(ruán)吝啬(lìn)风雪载途(zài)B.温馨(xīn)阴晦(huì)栈桥(zhàn)玲珑剔透(tì)C.憋气(biē)精髓(suǐ)褴褛(lǚ)销声匿迹(nì)D.古刹(shà)涟漪(yī)殷红(yān)鄙夷不屑(xiè)2.下面各句中,表述没有错误的一句是(3分)()A.由于汉字电脑录入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人们书写汉字的

2、机会越来越少。B.刘翔虽然在跨栏上有天分,在审美方面也有过人之处。C.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而且明天还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的一座玫瑰园。D.今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进一步开展严打危害食品安全犯罪。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A.随着人口的增长,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人士认为这种说法是危言耸听。B.省“文明创建”检查小组的领导来到扬州,下车伊始便亲临我市各单位检查工作。C.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未被我们充分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

3、是不言而喻的。D.8月20日,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揭晓,2011年文坛的一桩大事尘埃落定。4.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我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与画之间的关系。最近读到一本书,发现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的观点颇有新意。他主张,即不能用画的形象去理解诗,而应该以诗意的幻想去欣赏画。A.“诗中有画,画中无诗”B.“诗中无画,画中有诗”C.“画中无诗,诗中有画”D.“画中有诗,诗中无画”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4、,收周代诗歌305篇。《蒹葭》和《关雎》这两首诗均出自《诗经》,诗中歌颂了纯洁的爱情。B.《故乡》这篇小说,以“我”回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描写旧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病苦。C.《陈涉世家》选自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鲁迅誉这部巨著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度肯定了它的史学和文学价值。D.柯蓝的《飞红滴翠记黄山》有别于一般的游记,它是一篇解说词,是借助于电视镜头展示画面来介绍黄山风光的,使用了现代影视的表现手段。6.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填写汉字。(用正楷依次写在田字格内,4分)随着三月的

5、风qián入楹檐,一股温润的气息已悄悄临近,轩窗静倚,空气qìng凉却已不带一丝寒意,轻盈地掠过草地,掠过杨柳梢,掠过城边潺潺的小河,掠过路旁摇yè的花朵。那公园的桃树,也会再度yùn上了一抹微红,牵引我所有的视线。7.默写。(每空1分,共9分)(1)那柔曼如提琴者,是            ;,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            。(2)蒌蒿满地芦芽短,                。(3)     ,春风不度玉门关(4)晓战随金鼓,。(5)五岳归来不看山,。(6),君子

6、好逑。(7)蒹葭采采,。8.专题及综合性学习(7分)(1)学习了“物候”专题,相信你一定会有不少收获。请运用相关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①这首诗中列举了什么物候现象?(1分)②影响这物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2)读书调查。下面是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部分数据,请说说你的发现。调查年份1999年2001年2003年2005年国民图书阅读率%60.454.251.748.7国民网上阅读率%3.7(缺)18.327.8①国民阅读的

7、趋势是(2分)②你从中发现的问题是(2分)二、阅读理解(56分)(一)9.欣赏下列诗歌,回答问题。(6分)【甲】塞下曲(其三)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乙】塞下曲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注释】1、黯黯:同“暗暗”;2、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3、咸:都。⑴甲诗写“雪”,乙诗写“秋水”有什么作用?(2分)。⑵这两首诗同为唐代边塞诗,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诗中“大雪满弓刀”表达了的精神

8、;【乙】诗中“白骨乱蓬蒿”流露出的思想。(4分)(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15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