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开采技术本科毕设论文.doc

煤炭开采技术本科毕设论文.doc

ID:11810247

大小:1.81 MB

页数:68页

时间:2018-07-14

煤炭开采技术本科毕设论文.doc_第1页
煤炭开采技术本科毕设论文.doc_第2页
煤炭开采技术本科毕设论文.doc_第3页
煤炭开采技术本科毕设论文.doc_第4页
煤炭开采技术本科毕设论文.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煤炭开采技术本科毕设论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煤炭开采技术毕业设计1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1.1矿区概述1.1.1矿井位置和矿区地形八矿位于鹤壁市山城区鹿楼乡,北起小庄村,南到柴厂村,其地理坐标为:北纬35°50′16″~35°53′00″东径114°11′09″~114°12′42″井田边界:西北以F45断层与鹿楼乡小庄桥煤矿为界,北以张庄向斜轴与六矿为邻;南以F53-1和F49分别与柴厂矿和十矿为界;西至二1煤层露头线。1.1.2交通条件交通条件便利,铁路,本矿向北可直达汤鹤线。汤鹤线在汤阴与京广线接轨,铁路运输方便。公路交通四通八达,新市区至九矿的大白线二级公路从本井田内

2、通过,本矿至新市区16km。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均从新市区经过,交通十分便利。此外尚有汤(阴)鹤(壁)公路、安(阳)鹤(壁)公路、鹤(壁)林州公路等。图1—1交通位置1.1.3矿区气候本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型气候。据鹤壁市气象站观测资料:1、气温:据1958年~1981年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最高年份15.3℃(1961年),最低年份13.1℃(1964年),一般为14.5℃左右。气温极值,最高42.3℃(1967年6月4日),最低-15.5℃(1967年1月15日)。2、湿度:据1958年~1981年观测资料,年

3、平均绝对湿度11.63毫巴,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0%。3、降雨量:据1959年~1999年共41年观测资料,年最大降雨量1394.1毫米(1963年),年最小降雨量266.6毫米(1965年)。年平均降雨量649.55毫米。4、蒸发量:本区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据1959年~1999年,36年(缺五年数据)的统计资料,年平均蒸发量2091.79毫米,年蒸发量最大值为2698毫米(1965年),最小值为1637.4毫米(1990年)。5、风向和风速:本区每年8月至来年2月北风频率最高,最大风速为23米/秒;每年3月南风频率最高,最大风

4、速14米/秒。2矿井地质概况1.2.1井田勘探程度1、钻探工程量:矿井范围内,1956年至1992年,共施工勘探钻孔222个,历次施工钻孔数及进尺见表井田内历次勘探施工钻孔数及进尺勘探项目钻孔数进尺备注名称(个)(米)鹿淇勘探区精查报告5917389一二七队盆场—许家沟勘探区地质报告73831.91一二五队鹤壁煤田外围找矿区21721.33一二五队八矿二水平及三采区补勘报告及其它补孔14559321地测处冷泉精查补勘报告32661.99地测处五采区补勘总结63594.58勘探公司合计22288519.811.2.2井田煤系地层概

5、述本区的含煤地层为石炭一二迭系煤系地层,包括石炭系中统本溪群、上统太原群,二迭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二迭系上统上石盒子组,煤系地层厚920米。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群和山西组。太原群为一煤组含煤3—12层,煤层总厚5.32米,其中部分可采者2层,(一、一),平均厚度1.68米,含煤系数4.5%。山西组为二煤组,含煤1~3层,平均总厚6.79米,其中二1煤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煤厚1.9~14.1米,平均厚7.8米,含煤系数7.6%。1.2.3地层概况八矿井田为全掩盖区,地表为第四系及第三系。现将被钻孔揭露的地层由老至新叙述如下:1

6、、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马家沟组灰岩为含煤建造沉积之基底。井田内无出露,西山出露良好,研究较细。其岩性可分七个岩性段,其中第一段为贾旺页岩,第二、第四、第六段为角砾状灰岩,第三、第五、第七段为灰~深灰色中厚层~巨厚层之纯质石灰岩,含角石及松旋螺等化石,全厚450米左右。2、石炭系(C)(1)中统本溪群(C2):底部为浅灰紫色鲕状豆状铝质泥岩;下部为灰色泥岩及砂质泥岩,中夹透镜状灰岩;中部为灰色细—巨粒硅质胶结的石英砂岩;上部为深灰及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含铝质,具鲕状结构,产植物化石碎片,偶夹薄煤。煤层发育不稳定,亦不可采。灰

7、岩中含化石,与其下伏的马家沟组灰岩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地层厚15~28米,一般厚23~25米。(2)上统太原群(C3):太原群地层由砂岩、砂质泥岩、石灰岩及煤层所组成。砂岩:下部砂岩灰色,粉粒—细粒—中粒结构,矿物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胶结物以钙质为主,中部砂岩灰色及灰色微发褐,细—中粒结构,矿场成份以石英为主,胶结物以泥质为主,上部灰色发褐,细—中粒结构,顶部以石英、长石为主,含菱铁质凝块,底部含长石较多。胶结物以钙泥质为主。砂质泥岩及泥岩:下部砂质泥岩及泥岩,深灰、灰黑至黑色,底部为浅灰色,含黄铁矿结核及植物化石,底部富铝质,

8、偶具鲕状结构。C3L3灰岩底板为黑色浅海相钙质泥岩,含大量动物化石。中部砂质泥岩及泥岩,深灰色、灰黑至黑色,致密性脆,含黄铁矿结核及植物化石。上部砂质泥岩及泥岩为深灰—灰黑色、致密性脆,局部夹碳酸钙质鲕粒及透镜状菱铁质泥岩,含黄铁矿结核及植物化石碎片。石灰岩: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