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下社戏教案之六

语文人教版七下社戏教案之六

ID:11895138

大小:8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4

语文人教版七下社戏教案之六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七下社戏教案之六_第2页
语文人教版七下社戏教案之六_第3页
语文人教版七下社戏教案之六_第4页
语文人教版七下社戏教案之六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七下社戏教案之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6课社戏》教案学情分析《社戏》虽然写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龄与初一学生大体相当,但毕竟年代久远,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既容易理解,又会产生出许多奇怪的疑问来。针对这种情况,在选择教法时原则上应该精讲、少讲,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讨论,去领悟。依据《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为: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依据教学目标1、2点制定教学重点为: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2、。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为: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教学方法:合作、探究、研讨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学重点:  1.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2.研读课文,整体感悟。教学难点: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教学过程:一、导入  1.请多名学生说出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不作阐发,意在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教师语: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3、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二、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可从网上下载)  2.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社戏”知识。  3.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  4.挑战擂台,问题抢答。  男生女生分别挑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课文内容,向对方提问,以考查对方对课文信息的获取程度。回答的一方应先合上书。(此环节既可检查提问学生对课文信息提炼和处理的能力,同时也可进一步熟悉课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三、研读课文,整体感悟1.整体感悟故事情节  a.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4、—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b.请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大意符合即可)。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2.整体感悟课文意图◆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整体感悟。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本小组对课文意图的感悟观点。(学生的感悟可以从多角度来回答,不作统一要求。)◆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本文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迷人图画,展示了那里的人情美和风景美。那里的人:聪明、能干、热情好客、纯朴憨厚、

5、无拘无束;那里的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三、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四、课后反思:鲁迅先生写出了孩子之间的纯真,写出了劳动人民的纯朴和厚道,留给我们的是人生经验的通感:我们难忘的,留恋的其实往往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新连带出来的种种情感历程。教学这课时,学生的热烈反应让我明白,语文课教学无定法,换一种角度去理解和引导学生阅读,在增强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开拓了我们的教学思路,如果一定要说有一点点成功,那就是尝试的结果。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

6、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学重点  1.跳读:品味语言,质疑答疑。2.精读:课堂讨论,评析是非。  3.美读:比赛朗读,体会意境。教学难点: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学过程:一、跳读课文,品味语言1 .品味文章重点词语、句子或语段。a.指导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句子和语段勾画出来,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b.四人小组交流。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找的地方不够准确,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旁批不够精确,老师要注意归纳,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词语例:“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

7、,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中的  “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述得颇为详细,显示了他们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也折射出他们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二、精读课文,问题探究重点品评“偷豆”的是与非“偷”,一般意义上是“残酷、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那么在课文中,小朋友们“偷豆”是好还是坏呢?我们是不是也该学习他们的这一行为呢? [教师导学]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1.小伙伴们“偷豆”的目的是什么?2.他们“偷”的谁家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