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

ID:12068141

大小:3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5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_第1页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_第2页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_第3页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_第4页
资源描述: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前言水稻(Oryzasativa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球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前任国际水稻研究所Lampe博士在为1993年首届国际稻瘟病大会议论文集作序时指出,1990—2025年间世界对稻谷需求将以每年1.7%的速度递增。在我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占到了耕地总面积的26%,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3%。水稻也是四川省农业生产的主要粮食作物,其产量常年占全年粮食产量的45%-50%,保证其稳产、增产对稳定全省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稻瘟病(Mag

2、naporthegrisea),又名稻热病,也有不少地方称之为火烧瘟、刻颈瘟和黑节病等。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是一种世界性稻作病害。全球每年因稻瘟病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达11%~30%,由于它分布广泛、破坏性强和高致病性所以是水稻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同纹枯病、白叶枯病被列为水稻三大病害,每年都造成水稻严重减产。近年来,随着水田面积的扩大,稻瘟病对水稻的危害愈加严重,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达40%一50%,局部田块颗粒无收。在我国发生严重,年发生面积均在380万hm2以上,

3、所造成的稻符损失达数亿公斤,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在我国,稻瘟病的分布范围很广,南白海南岛,北到黑龙江,西起新疆、西藏,东至台湾,凡有水稻栽培的地方都有发生。稻瘟病危害也十分严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年发病面积都在380万hm2以上,每年损失产量达数亿kg。而近年来,稻瘟病在四川1省水稻各主产区均呈现中等或偏重发生的态势,较为严重的制约了水稻产量的提高。自推广杂交稻以来,历史上共出现两个发病高峰,一个是l984-1985年,一个在1993-1994年,特别是1985年和1993年,由于主推品

4、种汕优2号和汕优63的抗性丧失,稻瘟病大流行,发生面积分别达到1094和738万亩,实际损失更是达到惊人的4.1亿公斤和2.5亿公斤。1995年以后,随着水稻品种实施“调系改组、集团当家”的布局策略,此期间尽管主栽品种抗性逐年下降,但稻瘟病发病面积及损失均保持在一个相对较轻的水平。从2003年开始,随着品种抗性的迅速下降,加之一些高感品种的逐年推广种植,稻瘟病发生逐年严重,发生面积由300万亩以下迅速上升到500万亩,2003年发生面积532万亩,实际损失5780万公斤,2004年发生面积502万

5、亩,实际损失5050万公斤。尤其,2005年稻瘟病在各稻区表现出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发生的范围广、为害重,是继上世纪1984-1985年和1992-1993年之后的第三个高发期,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正不断地影响着世界粮食的供给。流行年份,一般发病地块减产10%~30%左右,严重时可达40%~50%,如不及时防治,特别严重的地块将颗粒无收。因此,如何防治和减少稻瘟病的发生,长期以来是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主要任务之一。实践证明,在众多防治措施中抗病品种的培育和种植是控制该病害最为经济、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6、但由于稻瘟病菌小种的遗传复杂性及易变性。推广品种稻瘟病抗性周期短已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闱。因此,如何延长品种的抗病周期,普遍提高栽培品种的稻瘟病抗性水平,是摆在水稻育种学家和病理学家面前的共同课题。1稻瘟病简介1.1稻瘟病病原稻瘟病是由半知菌亚门梨形孢属灰梨孢(ByriculariagriseaSace,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Magnaporthe属,但一般极少产生有性世代)引起的世界性水稻病害,全球已有85个国家报道有稻瘟病的发生,流行年份往往造成惊人的损失。稻瘟病菌是一个异宗配合的子囊菌。N

7、otteghem指出,一对被命名为MATl-1和MATl—2的等位基因控制着它的交配型。迄今,尚未发现稻瘟病菌自然交配形成有性态陋,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人工交配使稻瘟病菌在培养基上产生子囊孢子。分生孢子洋梨形或倒棍棒形,无色,初期无隔,成熟时多具2个隔膜,个别的具有1.3个隔膜,基部有脚胞,有时分隔处稍缢缩。分生孢子梗不分枝,一般有2.4个隔膜,基部稍粗,淡褐色,往上渐细,色淡,顶端呈曲折状,上有孢子脱落后的疤痕。多数是数根成丛自气孔或表皮伸出,很少单生。稻瘟病一般在平均气温达20℃时开始发

8、生,最适宜温度因地区不同而略有差异,长江流域稻区为24-28℃,华南稻区为23-28℃,北方稻区为22—25℃,温度过高或过低发病受到抑制。菌丝发育的温度范围为8-37℃,以26-28℃为最适。分生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0-35℃,以25-28℃为最适,所需最短时间为6-8小时,温度升高产孢量逐渐减少,超过32℃便极少产孢。孢子的形成以饱和湿度时为最适,在相对湿度90%以下时减少到lO%,在相对湿度80%以下不能形成,因此多在夜间形成孢子幢。在自然条件下,稻瘟菌只侵染水稻。据日本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