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191825
大小:41.52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07-16
《高效课堂学习心得体会【精选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习“271高效课堂”心得体会大华镇中心学校赵生顺在3月16日学习之前,我对高效课堂的理解还停留在上述描述上,但通过对高效课堂学习,昌乐给了我们答案。小组建设、导学案的合理运用是高效课堂正常运转的关键。小组建设我了解较少,对于导学案关注、了解相对较多一些,下面我就从三个层面谈谈我对导学案的理解。通过3月16日的学习,我初步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导学案应用流程。首先,老师提前1-2天,把制作好的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完成预习案的学习,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考虑探究案的内容。上课前,老师收齐导学案,通改或代表性批阅部分导学案,找出在预习案的预习
2、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这些学生,可作为上课时,处理预习案的发言代表并加以表扬,同时考虑成为探究时的代表人选。上课前,2-3分钟,老师指定专人在黑板右侧书写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三个层面。同时,学生朗读课堂相关内容或准备学具。上课后,首先,老师通过投影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结合黑板上学习目标进行具体分析,形成本节课的知识框架,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其次,老师结合学生写的预习案的情况,指定突出代表公布预习案答案,老师及时进行点拨,学生使用彩色笔作好自主纠错。进入探究案学习后,学生先起立讨论5-15分钟。讨论之前,小组
3、长安排任务,负责协调好分层讨论。小组内,先一对一讨论3分钟;然后,组内共同讨论5-10分钟;最后,组内确定上黑板展示学生和点评学生,或由老师指定。展示要求学生脱稿,分层次,要点化,书写要认真、规范。非展示B、C层学生巩固基本知识,整理落实探究案,A层学生完成拓展,小组长及时进行检查。进入点评阶段,点评学生要点评思路、方法,同时注意先点评对错,最后拓展并回归学习目标,给出展示学生所在小组分数。非点评学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记好笔记,大胆质疑。A层学生在熟记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搞好总结,准备对点评学生提出质疑和补充。B、C层学生进一步落实
4、基础知识,使用彩笔做好补充、记录和修改。老师对展示和点评学生的答案用彩色粉笔进行点评,并给点评学生和质疑同学加分。结合探究问题进行拓展学习和课后思考问题的布置。课堂最后,留5分钟时间,由学科班长或老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老师收导学案找出优秀导学案,并进行借鉴。同时,学科班长适时公布检测题答案。通过学习,我对高效课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这些学习,我受益匪浅,得到如下启发。启发1:探究案要保证课前有1-2名小组成员做完或形成大致的观点。这样展示、点评效率都较高。启发2:预习案的答案可考虑提前公布,课堂上只适当
5、处理疑难,给学生留时间朗读、背诵相关知识。启发3:展示学生要指定,点评学生和老师点评处理有答案习题时要重思路、方法。启发4:导学案改法,全班收齐可每组抽1-2人,针对性面批,同时检查小组整体情况,并给出总分。然后组内互批。最后,老师抽查给出评价。启发5:合作探究题处理时,不要先公布任务,讨论5-10分钟后,在公布任务。然后,再针对性讨论总结答案。启发6:点评展示时,一题最好两组展示,两人点评,可增强学生对比学习能力。启发7:老师重视学科班长的培训、辅导,由学科班长培训小组长,小组长分层培训组员。启发8:新课改不能全盘否定、抛弃老式
6、教育的做法,应该结合使用,灵活变通。高效课堂如何实施,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之外,希望通过高一一年的教学,能总结出更多高效课堂实施的要领,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学习“271高效课堂”心得体会大华镇中心学校杨德芳 在3月16日,我们参加了高效课堂模式的学习。翻阅山东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资料,通过课堂观察和考察归来的同仁交流,我充分认识到高效课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教育管理者一生研究的课题。“惜时增效,减负高效”一直是我们学校所追求的目标,也是高效课堂要求我们教师达到的目标。“惜时”,是珍惜课堂时间;
7、“增效”,是增强课堂效率;“减负”,是减轻课外负担;“高效”是构建高效课堂。怎样把老师和学生都从题海和加课中解放出来,怎样把讲堂变为学堂,怎样让教师快乐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我的体会是:一、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借鉴“271”高效课堂模式,领会其理论价值和实践经验,掌握实质,重新定位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地位,重新认识教学的内涵、目标,重新理解教育的使命。不要停留在理论层面,要动起来,在自己的课堂中实践、探索、完善,逐步形成适合自己、富有个性、惜时高效的课堂模式,彻底消除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
8、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二、要认真进行校本研训,促进专业成长。我们必须反思自己的痼疾,发现自己的不足,改进自己的教学。沉下身子静下心,研究课程标准与课本,研究学生心理和需求,研究高效学习方法,提高课堂驾驭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