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形象在近代文学与传媒里的几个主要意象

中国形象在近代文学与传媒里的几个主要意象

ID:1223429

大小:72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08

中国形象在近代文学与传媒里的几个主要意象_第1页
中国形象在近代文学与传媒里的几个主要意象_第2页
中国形象在近代文学与传媒里的几个主要意象_第3页
中国形象在近代文学与传媒里的几个主要意象_第4页
中国形象在近代文学与传媒里的几个主要意象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形象在近代文学与传媒里的几个主要意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史知识》2011年第2期中国形象在近代文学与传媒里的几个主要意象周怡内容提要:近代文学史上,有三组代表中国形象的意象:“危船”与“陆沉”、“东方病夫”与“东亚病夫”、“睡狮”与“醒狮”。分别表达了近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的特别关头,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祖国未来的一腔热望。关键词:中国形象、近代文学、意象SeveralMainChineseImagesinModernLiteratureandMediaZhouYiAbstract:Inmodernliteraturehistory,fourgroupsimages,Da

2、ngerousShipandSedimentation,SickManofEastandSickManofEastAsia,SleepingLionandAwakenLion,representChineseimage.Thoseimagesexpressmodernintellectuals’deepinsighttosocialrealityandtheirkeendesiretothefutureofmotherlandinthejunctureofnationalcrisis.KeyWords:Chineseimage

3、,modernliterature,images6(一)“危船”与“陆沉”刘铁云在1903年发表于《绣像小说》半月刊上的《老残游记》,首章就有一个寓意深刻的比喻:把大清帝国比作一艘行在“太平洋”上即将沉没的危船,这一艘习惯于“太平日子”的航船,无法应对任何风浪。“太平日子”是作者对西方敲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之前——这个特定时代的思考。刘铁云的观点意味着中国的制度已经不能应对19世纪的西方世界所提出的挑战,这是被当时的思想家们所普遍认可的观念,这种观念所带来的反响伴随着一种弥漫于世界的危机感。甲午战争之后,大清国中兴的希望彻底破灭

4、,“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对于清政府所有幻想都不复存在,中国知识分子感受到自身的责任,并由此达到一个救亡图存的共识。他们要做的工作首先是认清“国之将亡”的现实,带有强烈的唤醒民众的意识。“危船”的意象由此而生。书中所描绘的危船,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船上有数不清的难民,有手足无措的水手,有糊涂的船长,有趁火打劫者,跳海逃命者,还有鼓动人们造反的演说家。在蓬莱阁观海的老残等人,从望远镜中发现了这样的危局,对如何施救的问题发生争执。自命不凡的老残以为看穿了一切,点明过惯太平日子的人经不住大风浪,只要给他们送去罗盘,调整航线

5、,就可以化险为夷。然而,当老残等人冒险驾船给危船送去罗盘和纪限仪的时候,却被众人认作“洋鬼子差遣来的汉奸”被砸翻船。现实告诉人们:危船是不可救的。胡适在《老残游记序》中指出“那只帆船便是中国”,[1]并且具体指出了危船与沉船中的各种具体事物所代表和隐喻的中国的政治与国势。《老残游记》的江湖郎中老残,四处游走为民间治病,而且专门疗治溃烂之疾,这是寻求救国良方6的政治隐喻。《游记自序》中历数有史以来文人士子感怀家国的悲恸,最后叹曰:残局已定,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2]刘铁云在自序

6、当中解释了老残名字的来由,“残”言国势,“老”自谓也。一个将老之人,担当收拾残局之命,显然是无法胜任的。这是中国的悲剧,也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悲剧。与“危船”隐喻相近的中国形象在刘铁云的时代还有“陆沉”意象,出现在曾朴的《孽海花》第一回:那奴乐岛忽然四周起了怪风大潮,那时这岛根岌岌动摇,要被海若卷去的样子。谁知那一般国民,还是醉生梦死,天天歌快乐,富贵风流,抚着自由之琴,喝着自由之酒,赏着自由之花。年复一年,禁不得月啮日蚀,到了一千九百零四年,一声响亮,那奴乐岛的地面,直沉向孽海中去。[3]“陆沉”一词最早可见于先秦典籍,《庄子·

7、则阳》:“是自埋于民,自藏于畔。其声销,其志无穷,其口虽言,其心未尝言。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4]意思是:圣哲之人将自己隐藏在百姓之中,藏身于田园生活里。他的声音从世间消失,而他的志向却是伟大的,他的嘴里虽然说话,内心却是沉默的,与世俗相违背而且不屑于世俗为伍,这就是隐遁于世俗中的隐士呀。先秦的“陆沉”主要喻指隐遁或隐遁之地,即:生活在世人之中却虚淡寂寥。晋代之后由于朝代更迭,文人借此忧国,语义转换为国家衰亡的危机意识,诗文中频频出现。干宝《搜神记》记载三则,都是“城沦为湖”的情节。主题在于揭示人们在丧失道

8、德的条件下,大自然给与的惩罚,带有明显的教化作用,《淮南子》也有类似的记载,后世不多用。这一词汇在近代中国达到一个空前的使用频率。“陆沉”意象可以看作与“危船”具有一致性的思维模式,由于历史条件的契合,出现在同时代政治家与知识分子的诗文当中,诸如康有为、梁启超、秋瑾、刘师培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