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历史考纲第7分册整理上

上海高考历史考纲第7分册整理上

ID:12449258

大小:3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7

上海高考历史考纲第7分册整理上_第1页
上海高考历史考纲第7分册整理上_第2页
上海高考历史考纲第7分册整理上_第3页
上海高考历史考纲第7分册整理上_第4页
上海高考历史考纲第7分册整理上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海高考历史考纲第7分册整理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七分册(一)中国历史专题1.孔孟之道:见资料2.儒学的经学化:1)背景:汉武帝强盛:中央集权巩固;经济繁盛;开拓边疆。2)概念:儒家典籍被称为“经”,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称为“经学”。3)措施:1设“五经博士”,专事儒经的研究与传授,定“五经”2在长安兴办太学,教授五经,入学者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即可担任官职3郡县也建立地方学校,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管理的后备人选。4)结果:儒学在各家学说中获得“独尊”地位,成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官方意识形态。5)影响:1经学的研习、传授为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通途,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要求2汉代以来,儒

2、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广泛而深远。3.朱熹的理学:1)背景:稳定发展,文官体制,经济繁荣,民族融合科技发达2)概念:两宋儒学者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3)内容:1核心是天理论,关键仍落实到天理与人伦的沟通2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人世间的伦理纲常就是其具体体现3人性本如明珠,与天理一致,但为后天欲望所蒙蔽,所以要“明天理,灭人欲”。4)实质:达到道德与天理一体的最高境界5)评价:(积极)和谐意识、忧患意识、

3、崇尚意识、强调力行(消极)尊卑等级、重男轻女、因循守旧、重利轻义、重礼轻法1.王守仁的“致良知”:王守仁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良知是人先天固有的善性,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2.辐射东亚:1)定义:秦汉以来,中国文化先后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因儒学的影响尤为深远,所以也称“儒家文化圈”2)过程:儒家思想约于公元前3世纪传入越南,约于1世纪前后传入朝鲜3)影响:6世纪初,经朝鲜传入日本。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官方哲学,对制度建设,社会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后,随着

4、来华西人的逐渐增多和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西学再度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面对中西交汇的“千古变局”,洋务派提出了“~”的主张2)内容:要求在保持中国固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力师西法”,采西学,制洋器,以求自强3)评价:不仅促进了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也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4.进化论的输入:除了从中国儒家经籍中寻找变法依据之外,康、梁等人还积极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吸取和借用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作为思想武器。其中,最重要的西学理论就是进化论。1897年,严复在报纸上发表译著《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主

5、旨。以进化论为理论依据,进行了广泛的舆论宣传,深刻阐明了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思想上,舆论上为戊戌变法的政治实践创造了条件。进化论的输入和传播,却为中国人带来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有力的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5.三民主义: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在中国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改而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革命纲领,进而又在《民报》发

6、刊词中将这一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1.“德先生”与“赛先生”:1)背景:1政治方面: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2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3思想方面: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2)标志:1915年《青年杂志》3)内容:所谓民主就是要宣传民主思想,建立民主政治,用民主精神来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独裁;所谓科学不仅仅是指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在看待客观事物时要运用科学观点、科学方法,提倡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法则,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4)旗帜:民主与科学5)影

7、响: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猛烈批判封建旧文化、旧思想、旧礼教,大力提倡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年探求真理的热情,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2.中西文化论战:1)背景:《新青年》问世后,主张以新易旧、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固有文化。从1916年起,《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陆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论战。2)过程:五四运动之后,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西方新思想、新观念大量输入,完全斥拒外来文化的论调已根本站不住脚。章士钊、梁启超等人又先

8、后提出“新旧调和”论、东西文化“化合”说,梁漱溟则明确主张维护儒家文化。中西文化问题的论证更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