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汇率失衡的比较研究——日元丶德国马克丶新加坡元丶台币与人民币的比较

有关汇率失衡的比较研究——日元丶德国马克丶新加坡元丶台币与人民币的比较

ID:12886148

大小:171.5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8-07-19

有关汇率失衡的比较研究——日元丶德国马克丶新加坡元丶台币与人民币的比较_第1页
有关汇率失衡的比较研究——日元丶德国马克丶新加坡元丶台币与人民币的比较_第2页
有关汇率失衡的比较研究——日元丶德国马克丶新加坡元丶台币与人民币的比较_第3页
有关汇率失衡的比较研究——日元丶德国马克丶新加坡元丶台币与人民币的比较_第4页
有关汇率失衡的比较研究——日元丶德国马克丶新加坡元丶台币与人民币的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有关汇率失衡的比较研究——日元丶德国马克丶新加坡元丶台币与人民币的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有关汇率失衡的比较研究——日元丶德国马克丶新加坡元丶台币与人民币的比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统计研究室工作论文编号:DSWP201002有关汇率失衡的比较研究——日元、德国马克、新加坡元、台币与人民币的比较******何新华、秦朵、刘一萌2010年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hexh@cass.org。**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皇学院(QMUL)经济系高级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d.qin@qmul.ac.uk。***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2008级博士,yimeng

2、.liu@yahoo4>>1何新华、秦朵、刘一萌/有关汇率失衡的比较研究/DSWP201002有关汇率失衡的比较研究*——日元、德国马克、新加坡元、台币与人民币的比较何新华、秦朵、刘一萌摘要:本文通过对日元、德国马克、新加坡元,以及台币1970年代后期至2000年间实际有效汇率的失衡历史进行测算发现,虽然在样本期内上述四个经济体已实行浮动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从实际有效汇率看,这四个币种的汇率失衡幅度、范围与持续时间却并不必然小于2005年前后的人民币。显然,我们的经验研究结果否定了“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的论点。其次,一国对外净资产的增长

3、必然导致汇率失衡这一广为引用的论点,在我们的经验研究中也给出了否定的答案。第三,币值的低估固然不可取,但币值的持续高估亦将危及宏观经济运行,只有保持实际有效汇率的相对均衡才是可取的政策选择。关键词:汇率失衡、日元、德国马克、新加坡元、台币、人民币JEL:C23,F31,F41,O571.引言在仅次于“大萧条”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阴影渐渐消退之际,中国巨额的贸易顺差以及仍在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人民币被人为维持在低估的水平上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的论点再次被美国政客和部分经济学家所渲染和强化,并欲指控中国为“汇率操控

4、国”。所谓汇率操控(ExchangeRateManipulation),是指一国通过干预外汇市场而将其币值长时间控制在过度低于由其经济基本面所决定的汇率水平上,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的现象(见StaigerandStykes,2008)。本文前两个作者的最近一项研究(QinandHe,2010)发现,从实际有效汇率(RealEffectiveExchangeRate,REER)看,人民币在2005年前后的4-5年内的确曾处于被低估的状态,但其仅相对美元和欧元失衡幅度较大,当将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纳入考察范围后人民币失衡的幅度大大缩小(见图5

5、中最后一行)。另外,一方面由于中国自2005年7月已开始转向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另一方面则由于在全球经济危机中中国经济的良好表现,人民币自2008年起已不存在低估。尽管QinandHe(2010)的研究采用了广为接受的分析框架,而且其数据相较于过去的研究也更新,所采用的估算方法也因放松了国家间同质性的假设而更为可信,但有些研究者仍对其结论持怀*本文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统计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资助。2何新华、秦朵、刘一萌/有关汇率失衡的比较研究/DSWP201002①疑态度。汇率的失衡与否是相对于REER而言的。虽然并

6、不存在广为接受的测度方法,但经验研究中通常以由经济基本面(如相对生产率)所决定的长期趋势作为REER的均衡水平,而将REER与均衡水平的偏离视作汇率失衡,见IEO(2007)以及许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出版物。当然,由于对数据、变量以及模型方法选择的不同,对均衡汇率和汇率失衡幅度的估计结果存在差异。鉴于这种差异的客观存在,为使QinandHe(2010)的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特别是比较人民币近期的低估是否超常,本文选取了1980年代与现今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相似的四个经济体,即日本(1977-2000)、德国(东西德国合并前

7、的西德,1977-1990)、新加坡(1984-2000)和中国台湾(1984-2000),采用相同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日元和德国马克在1985年广场协议后均被迫升值,而新加坡元和台币在1980年代后期也相继经历了持续升值过程。我们希望,通过对上述四个经济体的各相关币种历史上汇率失衡情况与QinandHe(2010)中对人民币近期失衡情况的估计进行比较,能够回答以下问题:(1)人民币失衡,特别是有关2000年代中期人民币低估的幅度和低估持续的时间,是否比这四个经济体更为严重?(2)决定这四个经济体REER长期走势的估计系数,相比于Qi

8、nand②He(2010)中对人民币REER长期走势的估计系数,是否更符合标准理论分析?(3)这四个经济体的汇率失衡是否同样与所包括的样本经济体的选取相关?(4)一国汇率的失衡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