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不文明现象论文

浅谈社会不文明现象论文

ID:12915775

大小:32.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19

浅谈社会不文明现象论文_第1页
浅谈社会不文明现象论文_第2页
浅谈社会不文明现象论文_第3页
浅谈社会不文明现象论文_第4页
浅谈社会不文明现象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社会不文明现象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社会不文明现象论文篇一:校园内的不文明现象和不道德行为,社会学论文根据同学们的反映,校园内的不文明现象和不道德行为有如下几方面:1、任意毁坏图书2、不文明的恋爱行为3、乱丢垃圾4、制作假证件、证书等5、迟到、旷课6、浪费粮食7、乱吐口香糖8、抽烟、喝酒闹事9、留异性在宿舍过夜10、破坏花、草、树木11、停电起哄12、休息时间大声喧哗、影响别人休息13、偷窃行为14、说粗口、脏话15、课桌文化16、作弊行为17、书包霸位、插队行为18、综合测评功利主义19、上课开手机20、用完水不关水龙头21、乱张贴22、晚归叫管理员开门影响别人休息23、随地吐痰24、洗手间

2、门后涂鸦25、上厕所不冲水26、将传单乱扔27、将垃圾置于宿舍门口28、用公用电话煲电话粥29、衣冠不整出入公共场合30、愚人节捉弄人31、不交作业32、性骚扰33、用望远镜偷窥女生宿舍34、捡到别人东西不归还35、背后说别人坏话36、行骗37、买盗版书、碟等38、晾衣服不注意楼下有没有别人的干衣服,把别人的干衣服滴湿39、在自修室大声说话、讨论40、打架、斗殴请就以上不道德行为或某个不道德行为发表你的看法:意见一:道德不道德并不是某一件事一概而论的,它本身是一个人本身的修养,某一行为、举动不能说明一个道德不道德。意见二:现在在学生中流行"粗口&quo

3、t;文化,有很多是带有骂得很脏的脏口。听了就觉得恶心。社会道德是否正在沦亡呢

4、?大学生应该文明说话,应鄙视脏话及说出脏话的人,并教育他,可不能"同流合污"。意见三:减少与杜绝不道德行为,最根本在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使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成为公民自觉行为,这就要求每个公民提高道德水平,严格要求自己,杜绝不良道德行为,除了自律还可采取他律,采用教育与惩治相结合的办法,严肃校规,对严重不道德行为严惩不待。意见四:大学生作为高文化水平群体,在道德修养方面却存在不少缺陷,这当然与我们社会的应试教育体制所培养出的"偏才性"人才有关,但大

5、学生应该从自身方面找找问题。意见五:之前我没想过被称为"乖孩子"的华师学者也会成为"偷窃分子"。而且校园偷窃现象严重,偷窃对象也十分广泛。如:文曲星、钱包、单车、手机。本人深受其害。这些是道德败坏的表现。如果那些有偷窃行为的同学也能为别人着想,也能不那么自私,这种现象根本就不会发生。我认为加强道德教育只是外因,素质的提高还是要靠自己,要靠内因。目前最有效的手段还应该是加强财物的管理,采?quot;严打"方式,在舆论压力下使该现象减少。意见六:刚进华师时听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对师范颇有敬重

6、之意,但过了段时间,对学校熟悉之后却发现师范学校的学生学不是很高,德更不是很高,真愧对"师范"二字。意见七:我想谈一下"作弊现象",对此,有时也真的很困惑,能考上华师第一批的学生竟然到大学里作弊才能及格,真令人匪夷所思,是什么原因呢?在我个人认为不是智力问题,是一个字"懒",但心头又高,想得好分数,高分数,却又不思学习,导致怕不高分影响前途,而"唯一"出路--作弊。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不过,我还是劝这些同学(无论被发现或未被发现)回头是岸,知识是自己的,只有自己学也能真正拥有。意见

7、八:举出的不道德行为林林总总,我们所谈的道德会否太泛,真有的生搬硬套道德二字,看来很应该好好清楚"道德"究竟是什么,然后才谈道德,若如以上所举那我想在华师也挑不出几个道德的人了。篇二:关于公共不文明现象的调研报告关于公共不文明现象的调研一、前言“公共文明”(publiccivilization)一词,并不是伦理学的专有概念。“公共文明”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是精神文明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进步与开化的状态,是人类精神生产积极成果的总和。而“公共文明”指的是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在社会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生活

8、进步与开化的状态。精神文明通常包括思想和文化两方面的内容,因而公共文明既包括人们公共生活的价值观、道德风貌、觉悟、信念等思想方面的内容,也包括公共生活制度、法规、设施等文化方面的内容。公共文明既包含公共生活领域的文明意识,又包含公共生活领域的文明行为。目前,国内学者在使用“公共文明”一词时主要是从行为方面解读的,如认为公共文明是由公共行为表现出来并承载的,实际上,这种理解比较偏窄。固然,公共领域的文明程度主要是以人们的举止行为来测度的,但在举止行为的背后的思想动机,那么作为“精神生活进步与开化状态”的文明就没有归属和依托。公共文明意识,是一定社会人们对公共生活要

9、求的理解、顺从、认同及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