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论文汉语言论文

近代汉语论文汉语言论文

ID:12976351

大小:65.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20

近代汉语论文汉语言论文_第1页
近代汉语论文汉语言论文_第2页
近代汉语论文汉语言论文_第3页
近代汉语论文汉语言论文_第4页
近代汉语论文汉语言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近代汉语论文汉语言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近代汉语论文汉语言论文近代汉语时期与动量词组合的语言成分 摘要:近代汉语时期,除数词外能与动量词组合使用的语言成分主要有:指代词“此”“这”“那”;疑问代词“那”(哪);方位词“后”“前”“下”“上”;时间词“今”“先”;后缀“子”“儿”“家(价)”“里”等。各组合形式的出现时间和发展过程各不相同。近代汉语动量词在组合能力方面有一定的规律性:相对而言,计数动量词(“次”“回”)的组合能力最强,现代汉语中消失了的动量词(如“过”“巡”“转”“度”)在近代汉语时期的组合能力很弱;从时间角度来看,元、明时期动量词的组合能力最强。各组合形式的出现

2、一方面与动量词及语言成分本身的发展紧密相关,另一方面与语言发展的类推作用有关;其此消彼长的发展过程主要与同义词之间的互相竞争有关;社会时代是促进各组合形式发展或消亡的外部因素。  关键词:近代汉语;动量词;组合;语言成分  在现代汉语中,除数词外仅有少量语言成分能与动量词组合使用,如指代词“这”“那”、方位词“上”“下”等。但是在近代汉语时期,这种语言成分要丰富得多,究竟有哪些语言成分能与动量词组合使用?各组合形式出现于何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组合形式?其发展过程如何?为什么很多组合形式没能在现代汉语中保留下来?这些皆是本文拟探讨的问题。 

3、 整体言之,近代汉语时期能与动量词组合使用的语言成分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位于动量词前面与动量词组成动量结构(本文称其为“前加成分”),二是位于动量词后面的词缀成分。  一、前加成分  (一)指代词“此”“这”“那”  1 “此+动量词”至晚见于南北朝时期,如:  (1)此度疾病,异于前后,自省必有无起理。《南齐书·萧景先传》  隋唐五代时期,这种指量结构使用较为普遍,如:  (2)此度圣恩,不并常时。(《祖堂集》卷十五)  (3)师复返黄蘖,启闻和尚,“此回再返,不是空归”。(《祖堂集》卷十九)  随着指代词“这”在唐代的兴起和发展,“此”

4、的这种功能逐渐被“这”所取代,到了现代汉语中,“此+动量词”仅见于某些书面文献中。  2 “这+动量词”始见于唐代,如:  (4)汉路当日无停滞,这回来往亦无虞。(《敦煌变文集·张议潮变文》)  (5)此时对论除迷执,这遍谈扬显正真。(《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6)这度双笃愁失伴,后应孤影必潜伤。(《敦煌变文集·欢喜国王缘》)  在我们考察的范围之内,唐代指代词“这”只能与动量词“回”“遍”“度”组成动量结构,未见它与其他动量词组合使用的用例。  这种组合形式的出现,与指代词“这”及动量词本身的发展紧密相关。据志村良治(199

5、5)、太田辰夫(2003)研究,指代词“这”产生于唐代;当时,动量词“回”是“当之无愧的通用动量词”、“遍”“几乎成了通用动量词”、“度”是“使用度极高的通用量词”。这样,一方面“这”作为指代词至唐代已获得独立词的地位,可自由地与别的词组合使用;另一方面一些动量词(如“回”“遍”“度”等)在唐代发展至极盛状态,对其组合成分的语义限制大大减弱,于是就出现了“这+动量词”的组合形式。  3 “那+动量词”始见于宋代,如:  (7)那回归去,荡云霄、孤舟夜发。(姜夔《庆宫春》)  (8)某是时已自断定,若那番不过省,定不复应举矣。(《朱子语类》

6、卷一百四)  宋代指代词“那”直接与动量词组成指量结构的用例还不多见,我们只找到它与动量词“回”“番”组合的用法。与“这+动量词”相似,“那+动量词”这种组合形式的产生,也与指代词“那”及动量词本身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指代词“那”成为独立词是在宋代;动量词“回”在宋代发展至完全成熟期、“番”在宋代获得了极为迅速的发展,这样就出现了指代词“那”与动量词(如“回”“番”等)直接组合的用法。  (二)疑问代词“那”(哪)  疑问代词“那”直接与动量词组合使用的形式,明代已有用例:  (9)玳安道:“娘每不知,爹的好朋友,大小酒席儿,那遭少了他两个

7、?爹三钱,他也是三钱;爹二星,他也是二星。”(《金瓶梅》六十二回)  (10)林氏道:“你说的话儿,那遭儿我不依你来?你有话只顾说不妨。”(《金瓶梅》六十九回)  表示选择疑问的“那”产生于唐五代,当时已能直接与名量词组合使用,如“大德且道,那个是如来?”(《祖堂集》);元代已见“那(哪)+数词+动量词”的用法,如:“你这穷弟子孩儿,那一遭不与你些盘缠,你怎么打破我的缸?”(孙仲章《河南府张鼎勘头巾》第一折),不过因为表示疑问的“那”发展较为缓慢,所以直到明代,始能直接与动量词组合使用。  (三)方位词“后”“前”“下”“上”  1 “后

8、+动量词”始见于唐代,如:  (11)这度清鸾缓失伴,后回花小(雀)谁为春,国王见此心惊怪,嫔彩皆言悟一人。(《敦煌变文集·破魔变文》)  早在魏晋时期,方位词“后”就能用在定语限定位置,表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