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

试论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

ID:13175392

大小:27.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1

试论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_第1页
试论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_第2页
试论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_第3页
试论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_第4页
试论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试论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业务探讨试论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口杨海莲(保山日报社,云南保山678000)'摘要:深度报道形成于本世纪初.在英国和美国,深度报道被称为大标题后报道,,,法国则称之为大报道.,.如今,深度报道已成为了西方报刊的"报坛霸主".在中国,深度报道在经历了80年代的"辉煌"之后,也渐渐在新闻界扎下了根,并随着媒体的激烈竞争日渐"枝繁叶茂".可以说,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氛围之下的深度报道,虽然是西方的舶来品,但在中国新闻三,它昙花一现,反而活得很有"中国特色".,,关键词:深度报道思辨性发展趋势新闻界普遍认为深度报道的雏形发端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解释性报道,又称解释性新闻.所谓解释性报道

2、,是以解释新闻事实为主的一种报道手法.它主要是对报道的事实通过解释,揭示出事件或问题的症结所在,对实际工作和群众思想具有强烈的指导作用和启发作用.这种报道手法是介于我国消息和新闻评述之间的一种报道体裁,近乎分析性新闻,着重回答新闻事实为什么会发生和"将如何",帮助读者理解那些隐藏在新闻事件背后,而又为一般人不易理解的有关事件或问题的本质和意义,故又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奇心的标题;能给受众以语言美感的标题.把新闻标题做得"标新立异",需要一种创造力.新闻标题的制作,要说难,并不难.但要说易,却也不易,因为要做出个让人眼睛一亮,回味无穷的标题来,实在不比写一篇好文章省力.人们对大干世界中的新

3、鲜事,稀奇事总是特别关注的,好奇心人皆有之.社会生活中的有些事情,也许与其个人并无直接的利益关系,但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鲜事物常常能吸引受众的好奇心.许多精明能干的记者在制作标题时,正是抓住读者的好奇心理,制作出精妙动人,引人入胜的好标题.在标题的视觉冲击力上,E京青年报》堪称楷模.它的组版有别于其他报纸,配以黑体大号字体,还有很多留白,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一下子就吊起了读者的胃口.《新官上任"三瓢水"》,《要敢于"碰软"》,这样的标题让人眼前一亮,它匡正了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问题.《莫忽视"精神扶贫"》,《检查团切莫只说"吉利话"》……这些标题不仅鲜活生动,而且形象上口,给读者以

4、感染,启示和联想,言已尽而意未穷.这类标题在新闻作品中不胜枚举,使读者在求知欲的驱使下,非读不可.这些标题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面临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及时地给予正确的解答和指导,满足了读者某方面的求知欲望,自然也就有了超乎寻常的吸引力.修饰好新闻的标题笔者曾看到过一则报道,标题是:《老板变卦,空姐变脸》(主),"国泰空中服务员停止笑容抗议减薪"(副).这则标题好就好在语言谐趣,生动贴切,让读者读之不禁会心一笑,对稿子立时便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制作标题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不同载体的新闻媒体对标题的要求不尽相同.报纸的新闻标题特别注意词句的修饰,讲究语言的"鲜活",生动形象,含蓄凝练.广播电

5、台的新闻标题讲究音韵的优美响亮,上口顺耳.电视新闻标题追求简明扼要,直抒主题.那么怎样抓好标题的制作呢?首先是刻意求新,不落窠臼.要达到新闻标题鲜活美的境界,就必须在遵循新闻标题作为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寻找其特殊规律,从新闻内涵中提炼出"哂龙点晴"的标题来.或赋予以形象,让新闻标题"活动"起来.生动含蓄地揭示新闻内容,给读者留下品味的余地;或借用口语,让新闻标题更显亲切有味来激发读者的兴趣;或使用声律,让新闻标题富有艺术魅力,以激发读者的美感情绪.如何把标题修饰得生动些,感人些,优美些,使标题美起来,亮起来,是一门技巧,更是一门需要认真修炼的功课.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巧妙地化用诗词佳句,都

6、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我国古代诗词曲,精深,博大,许多优美,典雅,精致的句子,是我们制作标题用之不竭的"给养库".2009年暑期《秦皇岛日报》的一组报道,许多标题非常精美,令人回味无穷.如《栉风沐雨蓓蕾出绽》,《日新月异玉缀珠联》,《风正帆悬百舸争流》等等,不胜枚举.标题的吸引力是新闻写作中永无止境的学问.编辑的文字功底如何,看标题便可一目了然.要做一个好的编辑,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多想,多练,多推敲,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使标题产生摄人心魄的效果.一'l}(他市佩/,65299总第期业务探讨早期深度报道:藏在深闺人未识我国深度报道最早可追溯到民国初年.当时

7、,被称为新闻时代"崛起通讯界之大师"的我国着名新闻记者黄远生,于1912年为上海报纸采写了168篇"北京通讯".其中,《闷葫芦之政局》,《张振武案之研究》被视为我国解释性新闻的雏形.确切地说,当时的深度报道仅是为了适应辛亥革命纷繁复杂的形势而产生的字数较多,夹叙夹议的长篇新闻和对同一类事物经过分析后进行的综合报道.1921年,当深度报道在西方报纸流行之初,周恩来总理就提倡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要"溯其根源,求其真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