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的要领与方法

静坐的要领与方法

ID:13225998

大小:15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1

静坐的要领与方法_第1页
静坐的要领与方法_第2页
静坐的要领与方法_第3页
静坐的要领与方法_第4页
资源描述:

《静坐的要领与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静坐的要领与方法   静坐的意义  1、减少压力。  2、集中注意力。  3、培养毅力。  4、开发智慧。  5、培养三心:平等心、平常心、自信心。  6、觉悟成佛。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经久化微尘,一念清静成正觉。”                             静坐的步骤      静坐的步骤有三:调身、调息、调心。  一、调身  静坐时身心要完全放松,应将项链、手表、眼镜等物除下。穿宽松衣服,腰带要放松。  1、八种坐姿:如意吉祥坐,不动金刚坐,单盘半跏坐,交脚坐,跨鹤坐,天神坐,如意自在坐,正襟危坐。  坐好之后,用一条毛巾覆盖

2、住膝盖和腿部。  2、头部运动:头向下低,再往后仰(三次);头向右倾,再向左倾(三次);头顺时针转圈,再逆时针转圈(三次)。  3、正式静坐:  背:背脊竖直——挺直腰杆,头顶天垂直,下颚内收;  手:手接法界定印——右手在下,左手在上,两拇指相接,平置于丹田处;  肩:放松两肩;  舌:舌尖微抵上颚;  嘴:闭口——只有鼻息,不可张口呼吸;  眼:眼微张——闭八分,开二分,视线投置于身前二三尺的地上。  做好以上步骤之后,连续做三次深呼吸,使体内浊气排出,吸入新鲜的空气。      二、调息  观察呼吸。心情与呼吸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这是调心的基础。  身、心、息三

3、者密切相关。  在平静、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清清楚楚地觉察自己呼吸的出入、长短。  1、观察呼吸  呼吸有四种情况:  风——坐时鼻中呼吸出入觉有声。(不调状态)  喘——坐时呼吸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不调状态)  气——坐时呼吸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微。(不调状态)  息——不声不结,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最佳状态)      2、数息  为了达到心无二用,使心专注一处,宜采取数呼吸的方法。随个人情况,或数出息或数入息。  以平常自然的呼吸,从一数到十,然后回到一再数到十。如此周而复始,反复地数。  如果生起妄念,无论中途数到多少,都要重新回到

4、一开始,也不得超过十。  数息对初学较难,不是数不到十,就是数过了头。因心念纷飞,而难专注于一处。  数息的目的不是在数息,其要旨在于心的专注。  只有当心念专注时,才能发挥出生命的潜力与功能。      三、调心  1、静坐杂虑多时,气往下走,沉于丹田。眼观鼻,鼻观心。  2、昏沉时可以睁开眼,意念往上提。      四、起坐注意的事项       1、起坐前心先要动,身体随后动。  2、搓热两掌,轻按眼眶,手掌敷压眼球。眼球顺时针转九圈,逆时针转九圈。       3、再用双掌按摩脸、额、颈、两耳、双肩、胸部、腹部、腰部、腿部、关节。       根据各人的情况

5、,每天可抽空练习静坐数次。  每次5分钟、10分钟、30分钟不等,以一次45分钟为宜。  当静坐训练习惯成自然后,静坐就是一种超值的受用了。        参禅,好像「母鸡孵蛋」一样用功夫。母鸡虽在想鸡子,可是体不离蛋,专心致意在孵蛋。不是孵了五分钟,就跑出去,过了一个时候,又回来孵蛋,不到五分钟又跑了,这种情形,永远孵不出小鸡来。我们参禅打坐也是这样,要念兹在兹,不怕腰酸,不怕腿疼,不怕苦,不怕难。一心一意在参,为什么?参「念佛是谁?」参到山穷水尽,水落石出的时候,便是开悟时。    参禅,又像「龙养珠」一样用工夫。龙时时刻刻保护牠的宝珠,没有不注意不谨慎的时候。

6、所以这个宝珠,一天比一天光明,牠昼夜六时精心的保护。参禅的人,也是这样,时刻不能生杂念。古德说:「一念不生全体现」,可以说妄念不生全体现。没有妄想,就会有所成就。    参禅的人,不想成佛,不想开悟,不想得智慧,只是努力用功,勤加修行,到时候自然会开悟。不可去想什么时候能开悟?如果这样一想,想到无量劫,也不会开悟。在禅堂里,行行坐坐,坐坐行行,时间久了,自然会有成功的机会。所谓「久坐有禅。」    参禅,又好像「猫捕鼠」一样用工夫,要聚精会神守在老鼠洞旁,等待老鼠出来,一爪捕之,不可懈怠,散乱其心就不能注意了。参禅的人,亦复如是,时时刻刻提起正念,不生妄念。这是参禅

7、初步入门的知识。    修道人,不要到南山去找「道」,也不要到北海去找「道」。道,就在你的身边。你能结双跏趺坐,专心致意参禅,这就是道。不要有好高骛远的心,向外驰求去找道,那是永远找不到,舍近求远,到处找困难的事。这就是自找麻烦,自讨苦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