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村民自治制度的合理性与现实不足

浅析村民自治制度的合理性与现实不足

ID:13426404

大小:32.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2

浅析村民自治制度的合理性与现实不足_第1页
浅析村民自治制度的合理性与现实不足_第2页
浅析村民自治制度的合理性与现实不足_第3页
浅析村民自治制度的合理性与现实不足_第4页
浅析村民自治制度的合理性与现实不足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村民自治制度的合理性与现实不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村民自治制度的合理性与现实不足荣启涵【摘要】民主是人类社会有识之士们多年来所追求的一种精神,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之一,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我国也在始终努力建设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实行二十余年以来的村民自治制度是当前基层民主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长期存在的种种质疑,本文将从当前村民自治制度发展的现状出发,直面存在不足的同时,通过理论和现实的因素来分析该制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论述其在中国特色政治民主实践过程中的意义。【关键词】政治民主村民自治合理性可行性【正文】从20世纪八十年代起,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特殊的转型时期,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全面铺开。在农村这个广袤的领域里,乡

2、村社会结构也开始了适时的转变,经济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了原有的农业合作社,政治上则体现为农村村民自治的展开。2009年12月22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再次吸引了我们对该项制度做一新的思考。一、问题的提出:从1980年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建立算起,经历了三十年的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在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以说这种从农村开始的民主实践是史无前例的,以中国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和历史条件来看更是充满挑战的尝试。但随着这一制度推行的深入,出现的问题和阻碍也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从开始到现在对于村民自治制度的质疑始终存在着。有观点认为,这种村民自治的实践违背了民主

3、发展的规律,本应由成熟的市民社会和城镇来完成的先决实验,在中国却交给了“农民”这一最不具备民主素养的阶层。更有人认为,村民自治是理论上的怪胎、政治上的浪漫、实践上的错误和形式上的欺骗;还有不少人士对村民自治的实践成效及其生命力持怀疑的态度。[①]因此,基于笔者2009年冬季对山东济南万德镇部分乡村的调查出发,本文将根据村民自治制度发展的现状,通过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分析该制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论述其在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意义。二、问题分析:村民自治制度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村民自治制度被设计成为一种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按照四个民主原则进行运作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制度。 马克斯

4、•韦伯曾指出,直接民主需要的条件有四:一是组织必须是区域性的,或其成员的数量是有限的;二是这些成员的社会地位必须没有很大差异;三是行政功能应该比较简单和稳定;四是必须有目的地进行最低限度的人员培训。[②]对比我国乡村现实条件来看,我国绝大多数农村有着范围小而固定、人员熟悉、从事职业近似和管辖事务易于明确的条件。在这种环境中开展以村民自治为主体的农村政治改革,引发的波动相对较少,借助于政府的推动更有可能取得所期望的效果。按照西方民主制度发展的规律和经验,“民主政治是传统社会开始解体后产生的需要,在整个处于转变时期的社会中,乡村社会的转变最慢,所以,乡村社会以外的市民社会或工业社会应该更早地、更强

5、烈地产生出民主政治需求,也就是说,乡村社会的民主政治应在工业社会之后发生。”但是,这并不妨碍在中国选择乡村作为直接民主政治的开始。事实上,民主对文化素质和社会环境发育程度的需求是应然的而非必然。“应该具备的条件”给出的仅仅是理论上的最优选择,并不能完全替代实际情况下的判断。今天的中国农村已经得到极大发展,但经济水平依然较低,不能忽略很多地区农民依然要为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一系列开支而奔忙,所以农民对经济利益的关注远大于政治利益的热情。换一个角度进行思考,就会发现这正是乡村民主发展的一个突破口。乡村民主发生在乡村社会的转型期,即指传统乡村社会的自然经济及其相伴随的社会权威结构向市场经济以及与之

6、相适应的社会权威结构的转变。既然是经济的改革引起了政治转变的需要,不妨就以利益关系作为村级民主的纽带。B.盖伊•彼德斯认为,参与式民主的优点在于:“强调让公众参与政策过程的所有阶段,而不仅仅在政策执行后抱怨或提供有关政策执行方式的反馈信息,这种积极的态度可以在错误再现以前就得到纠正。”[③]当村民们意识到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并且自己的参与有可能实现积极的改进的时候,村民自治的可行性条件及基本具备了。 中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多在农村。有学者提出,要解决中国民主化的问题,解决了农民阶层就是迈出了一大步。以农村为民主实验的先导听上去固然会让人充满疑虑,但在中国就有可能是合理的,以下从

7、三个方面加以阐述:(一)历史消极因素中的有益推理:中国古代史对于民主的影响从表面看来显然不具有积极的证明效应,反而是否定者的理论依据,但从中我们依然可以做有益推理。首先需要承认,中国作为封建专制保留时间极长的国度,集权的历史深厚而缺乏民主法制的传统与经验。然而,村级治理组织的发展是悠长的,从周朝的乡遂制起算,中间经历乡里制、保甲制直到清末民国的乡村自治制度,历史上虽然没有也不可能有村级民主自治的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