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子岗隧道平面工程设计毕业论文

寨子岗隧道平面工程设计毕业论文

ID:1396886

大小:3.98 MB

页数:90页

时间:2017-11-11

寨子岗隧道平面工程设计毕业论文_第1页
寨子岗隧道平面工程设计毕业论文_第2页
寨子岗隧道平面工程设计毕业论文_第3页
寨子岗隧道平面工程设计毕业论文_第4页
寨子岗隧道平面工程设计毕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寨子岗隧道平面工程设计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寨子岗隧道平面工程设计毕业论文第一章工程概况寨子岗隧道位于湖南省湘乡市西北约12km的寨子岗林场。隧道进口里程DK74+373,出口里程DK78+130,隧道全长3757m,设计行车速度为350km/h,为单洞双线隧道。隧道所经山脉最高海拔为432.60m,最高点里程为DK75+687.8,隧道最大埋深285.49m。1.1地层岩性本隧道洞身穿越地层为泥盆纪地层和沩山花岗岩杂岩体,进口为泥盆系上统佘田桥组(D3s);洞身范围为泥盆系上统的佘田桥组(D3s)、泥盆系中统的棋梓桥组(D2q)、跳马涧组(D2t

2、)及印支期花岗岩(r51-a);出口为印支期的全风化花岗(r51-a);另外山涧沟谷底部多有第四系全新统披洪积层(Q4dl+pl)堆积。1.2地质构造本隧道横穿近南北向挤压带,岩层由泥盆系跳马涧组、易家湾组、棋梓桥组、佘田桥组、长龙界组及印支期花岗岩组成,呈单斜构造,走向310°~2°,倾角20°~5°。隧道出口有花岗岩侵入,属沩山花岗岩体的一部分。据区域地质资料,花岗岩与围岩接触线不规则,接触面产状多数倾向围岩,倾角大于50°,范围值在50°~70°。F1断层:位于DK74+720~DK74+860,表

3、现洞身通过处电阻率为中间低两则高的特征,并向下有一定延伸,风化裂隙发育。F2断层:位于DK75+540~DK75+660,电阻率有纵向变化趋势,推断该处岩石破碎,风化裂隙发育,含基岩裂隙水。90F3断层:位于DK76+040~DK76+140,电阻率等值线呈纵向变化趋势,风化裂隙发育,可能含基岩裂隙水。1.3水文地质条件本隧道地表水主要是水塘和隧道洞身地表山涧溪水,一般常年有水,降雨除下渗基岩外,多沿坡面排泄,汇入溪沟。根据区域水文资料及野外调绘,雨季区内各主要冲沟呈现一个暴涨暴落的急变型动态过程,暴雨过

4、后溪沟水较正常水位高出3~5倍。沿线地下水水质较好,对混凝土无腐蚀性。1.4不良地质条件(一)围岩失稳、塌方隧道开挖后,由于围岩应力重分布现象,会在硐室周边形成应力集中,岩体就可能发生塑性变形或破坏。(二)岩溶区得突泥,涌水DK75+440在孔深80米后见承压水,静止水头高于地面1.0米,含水层赋存于泥质灰岩和灰岩中。应注意在DK74+730~DK74+805、DK75+163~DK75+750、DK76+325~DK76+440、DK76+780~DK76+965段进行超前预报工作,做好防范岩溶裂隙水的

5、突涌工作。(三)岩爆预测拟建隧道全长3757m,最大埋深285.49m,在DK77+377~DK77+854有可能发生岩爆。90第二章隧道的总体设计2.1一般规定隧道设计应满足铁路交通规划的要求,其建筑限界,断面净空,隧道主体结构以及通风、照明等设施,应按《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进行设计。2.2隧道线路平面及纵断面设计根据地质、地形、路线走向、通风等因素确定隧道的平曲线线形,根据隧道所处地段地形图,隧道进口里程DK74+373,出口里程DK78+130,全长3757m,为单洞双线高

6、速铁路隧道。进口至DK77+591.079位于直线上,DK77+591.079至出口位于R=11000m的右偏曲线上。隧道纵面设计综合考虑了地形、地质条件、通风、排水、施工及隧道两端的接线条件,拟定本段隧道纵坡,隧道DK74+373至DK75+600内纵坡为1.14%单面上坡,DK75+600至DK78+130内纵坡为1.45%单面下坡。2.3隧道建筑限界及衬砌内轮廓设计2.3.1隧道建筑限界的确定根据《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及相关设计标准的要求,该隧道为单洞双线高速铁路隧道,设计

7、行车速度为350km/h,隧道净空有效面积,隧道线间距与洞外相同,曲线地段隧道不考虑加宽(如图2.1)。90图2.1隧道建筑接近限界2.3.2隧道衬砌内轮廓的设计衬砌内轮廓、边墙的厚度以及拱顶,拱脚是事先根据净空和结构的要求,结合设计和使用的经验来确定的(如图2.2)。图2.2隧道衬砌内轮廓线902.4支护形式选择根据铁路使用要求、隧道围岩地质条件和施工条件,按照《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中“衬砌结构设计”规定,按新奥法原理设计,该隧道应采用复合式衬砌,即由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及中间

8、夹防水层组合而成的衬砌形式。隧道形式采用曲墙式,Ⅲ~Ⅴ级围岩均设置仰拱。90第三章洞口段设计3.1洞门设计隧道洞口位置根据隧道进出口地形和工程地质条件,结合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及洞口排水的需要,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尽量减少洞口边仰坡开挖高度,同时兼顾洞口地形、地质条件,选用经济、美观、和谐自然的洞门型式。根据隧道洞口地形、工程地质条件,为了解决高速铁路空气动力学的问题,采用帽檐式斜切洞门。本隧道进、出口段均采用明挖法施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