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肌腱的损伤与修复

手部肌腱的损伤与修复

ID:14367537

大小:229.51 KB

页数:29页

时间:2018-07-28

手部肌腱的损伤与修复_第1页
手部肌腱的损伤与修复_第2页
手部肌腱的损伤与修复_第3页
手部肌腱的损伤与修复_第4页
手部肌腱的损伤与修复_第5页
资源描述:

《手部肌腱的损伤与修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手部肌腱的损伤与修复解剖基础一、指屈肌腱解剖生理特点:     指屈肌腱具有弹性小、寡血供、低代谢等特点,并具有强耐压、抗张、抗磨擦能力。二、指屈肌腱的营养:     指屈肌腱的营养由血液灌流及滑液扩散和淋巴液来供应。指屈肌腱的血液供应有明显的节段性、分布不均性、偏侧性,近侧段由肌肉及腱周血管提供,远侧端由肌腱止腱处指骨及短腱纽的血管进入肌腱,中间段由长腱纽提供。肌腱掌侧1/3-1/2的腱实质内基本无血管,仅靠滑液扩散营养三、屈肌腱分区:(一)深肌腱抵止区(Ⅰ区) 从中节指骨中份至深腱抵止点。(二)腱鞘区(Ⅱ区) 从腱鞘开始至指

2、浅屈肌的附丽处(即中节指骨中份),在此段深、浅屈肌腱被限制在狭小的腱鞘内,伤后很易粘连,处理困难,效果较差,故又称为“无人区”。(三)手掌区(Ⅲ区) 腕横韧带远侧至肌腱进入腱鞘之前的区域。手掌内深肌腱的桡侧有蚓状肌附丽,断裂后限制近端肌腱回缩。(四)腕管区(Ⅳ区) 九条肌腱及正中神经挤在腕管内,空间较小,正中神经浅在,常与肌腱同时损伤。(五)前臂区(Ⅴ区) 从肌腱起始至腕管近端,即前臂下1/3处。此区屈肌腱,有腱周组织及周围软组织保护,粘连机会少。四、伸肌腱解剖(一)伸肌腱止点断裂 多为戳伤,远侧指间关节突然屈曲而撕脱伸腱附着点

3、,局部切割伤亦可割断。表现为锤状指畸形,部分病人伴有撕脱骨折。(二)伸肌腱中央束断裂 屈指时,近侧指间关节背侧突出,该处易受损伤,常伴中央束断裂。正常进中央束与两侧均在手指长轴的背侧,中央束断裂后,侧束仍要伸指作用,反使近侧指间关节屈曲,远侧指间关节过伸,形成典型的“钮孔”畸形。(三)手背、腕背及前臂伸肌腱损伤。长期以来对肌腱愈合有着不同的认识:一种意见认为肌腱本身缺乏自愈能力,肌腱断裂后要靠腱鞘和腱周的增生,断腱间隙为肉芽组织所填充,形成局部疤痕,才能恢复肌腱的连续性,认为粘连是断裂肌腱愈合的一种营养方式,断腱依靠粘连获得血液

4、供应,因而粘连是肌腱愈合过程中的生理过程,随着实验手段的现代化,上述理论逐渐为肌腱有自愈能力并非一定要鞘管或腱周提供提供肉芽组织才能愈合的观点所替代。肌腱愈合的 组织学变化肌腱断端正确缝合后,其愈合情况进展如下: 第一周为纤维架形成期。腱断端1.0~1.5cm红肿梭形、周围结缔组织和血管增生,断端间隙由胶样物质充填,由腱的附属组织、腱鞘、腱周组织、腱外膜及腱内膜生长纤维母细胞,伸入断端,构成纤维样临时支架,腱细胞至4~5天后开始生长。第二周为结缔组织增生期。腱肿胀充血显著,纤维支架由结缔组织替代。自第八天开始由肌腱细胞发生的肌腱

5、纤维,经过结缔组织和胶样物质的肿块相对生长。至二周未肌腱断端间隙完全由肌腱纤维组织充填,但不坚实。第三周肌腱胶原纤维形成期。红肿开始减退,肌腱细胞分裂增殖,腱断端间隙完全为结缔组织和肌腱胶原纤维充填,且连接比较坚固,同时二断端连接处与其周围开始互相分离,便于肌腱滑动。第四周为吸收期:肿胀消失,充血减退,肌腱与周围组织之间联系松弛,便于滑动。手术方法各区修复要求:关于各区的修复方法,临床上主要是对Ⅱ区持有不同观点,其余各区修复方法进展不大。Ⅰ区指深屈肌断裂在离止点1cm以内者可直接吻合,或行肌腱前移。Ⅱ区屈肌腱修复效果最不理想,由

6、于Ⅱ区中指深浅屈肌腱同时限制在狭小骨纤维管道内,修复后极易产生粘连。有学者认为单纯指浅屈肌断裂可不吻合,伴指深浅屈肌断裂时,只吻合指深屈肌,切除指浅屈肌。李秉胜等认为要同时修复指深浅屈肌,切除指浅屈肌时容易损伤腱纽,使指深屈肌腱血供减少,而影响肌腱愈合,加重粘连,同时要修复或重建滑车。在Ⅱ区损伤是否修复腱鞘或重建滑车,临床上仍持有不同意见,不主张修复腱鞘学者认为修复腱鞘后容易引起鞘管狭窄,从而加重肌腱粘连。主张修复或重建滑车学者认为腱鞘区有分泌液,有营养肌腱和协助肌腱活动的功能,修复腱鞘能促进肌腱内源性愈合,是防止肌腱粘连有效办

7、法,最起码A2,A4滑车是要修复或重建的。Ⅲ区屈肌腱损伤要同时修复指深浅屈肌,蚓状肌不需缝合,否则可能引起手部蚓状肌亢进现象;Ⅳ区所有屈肌腱损伤均应修复,但须将腕横韧带作完全或部份切除;Ⅴ区所有屈肌都应早期修复,但在这一平面的滑膜覆盖必须切除一些。肌腱损伤断裂修复方法的进展手术缝合:肌腱损伤后应早期修复,目前常用的方法是直接手术缝合,但要求缝合部必须有足够大的抗张强度,以适应早期功能锻炼的需要。而修复腱早期的抗张强度与缝合方法直接相关,缝合强度与通过断端的缝线数量呈密切正相关,但通过断端的缝线越多,缝合时对位也越难,难度也就越大

8、。临床上较常用的改良Kessler法,这种方法操作较为简单,耗时较少,其线结位于断端。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均表明它的最大抗拉强度足以抵抗术后锻炼的拉力。Papandrea等的研究发现,2根4/0无损伤线占腱横截面积的2%,而1个线结则占20%。改良Kessler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