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科牧草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的探讨 - 副本

豆科牧草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的探讨 - 副本

ID:14426420

大小:2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8

豆科牧草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的探讨 - 副本_第1页
豆科牧草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的探讨 - 副本_第2页
豆科牧草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的探讨 - 副本_第3页
豆科牧草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的探讨 - 副本_第4页
豆科牧草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的探讨 - 副本_第5页
资源描述:

《豆科牧草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的探讨 - 副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豆科牧草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的探讨刘兆红(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湟源812100)摘要:本文简述了豆科牧草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指出培育与豆科牧草有效组合的高效优质根瘤菌菌株,协调共生固氮各环节的影响因素,充分发挥豆科牧草与根瘤菌的固氮效率,在饲草饲料生产上的重要意义。关键词:豆科牧草根瘤菌共生固氮生物固氮对自然界的氮素循环有着十分重要是意义。具估计,每年全球的生物固氮量为175×107吨,是工业固氮的3倍。其中农田固氮约为9×107吨,而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能力居各类固氮体系之首,约为3,7×106吨

2、。近年来,共生固氮资源的人工开发利用成就显著,花生、大豆、紫云英、三叶草、直立黄芪、苜蓿、红豆草等根瘤菌接种大面积推广应用,南方荒山和北方黄土高原飞机大面积播种豆科牧草技术的推广起了关键性作用。但开发利用生物固氮资源及人工草场栽培豆科牧草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美国每年从豆类生物固氮获取240万吨氮素,俄罗斯为260万吨,我国仅为160万吨。目前我国发现的豆科植物约为1500种,有90%以上为开发利用。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而固氮,自给氮素营养而成为高蛋白优质牧草,在饲草饲料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为。一公顷生长良好的紫

3、花苜蓿,每年可提供300公斤氮素,三叶草可提供255公斤氮素,并且豆科牧草残渣在土壤中还有较高肥力。我省土地面积大,土壤贫瘠少氮,充分利用共生固氮资源,对农区粮草轮作和牧区饲草饲料基地建设有重要意义。1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关系的形成固氮豆科植物的根瘤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过程,需要共生双方基因的参与及生态环境的协调。豆科植物的根瘤是根瘤菌和植物之间对抗和协调的统一,最终成为相互有利的共生关系。在某些情况下,协调关系不能完全建立,根瘤菌对豆科植物也可能是单纯寄生而无固氮作用。根瘤的形成过程包括寄生在植物根区的定居,根

4、表的接触,根毛卷曲,侵入线形体,根瘤菌的繁殖与释放,类菌体的形成和有效根瘤固氮活性出现等,每一步均受二者的遗传控制。2根瘤的结构(1)根瘤皮层:位于根瘤表皮,由4-10层薄壁细胞组成,不含根瘤菌,细胞较小,排列紧密,根瘤皮层具有保护作用,我省干旱地区豆科牧草根瘤表皮较厚。(2)分生组织:一般位于根瘤的先端,有一堆小型细胞,保持着细胞活跃分裂和生长作用,产生新的细胞形成皮层,维管束,增加含菌组织,使根瘤不断张大。分生组织位于皮层里,若在根瘤顶端,则形成棒状根瘤,如苜蓿、三叶草、豌豆的根瘤,根瘤单个或聚集在一起;若在顶

5、端不同部位,形成分枝状根瘤;若在根瘤周围呈带状分布,则形成球状根瘤,如大豆、花生的根瘤,根瘤单个存在。(1)含菌组织:位于根瘤中部,是根瘤内部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含菌细胞构成。在三叶草、豌豆、花生的有效根瘤内,几乎100%的细胞都含有类菌体,而在菜豆、锦鸡儿、田菁的有效根瘤内,通常只有50-70%的细胞受感染。(2)维管束系统:位于皮层内,呈网状分布,与根中柱木质部和韧皮部相连,成为根瘤的疏导组织。光合产物输入根瘤和固氮产物供给植物利用,都需要通过维管束。苜蓿和三叶草有2或4条维管束,豌豆、大豆、田菁等较大的圆形

6、根瘤中,维管束分枝形成疏导组织网。发育完全的维管束由木质导管,韧皮纤维,筛管和伴胞组成;包在一层薄壁细胞鞘内,鞘外有凯氏内皮层环绕着,维管束常有几层未受感染的薄壁组织细胞将维管束与内部组织隔开。由此可见,豆科植物的根瘤具有十分复杂的组织结构和高度的组织分化。3提高根瘤菌与豆科牧草共生固氮效率在草业生产中,提高根瘤菌与豆科牧草的共生固氮效率,必须重视下列问题:(1)选育与豆科牧草品种有效组合的高效根瘤菌菌株,根瘤菌的选育,只有服从于栽培豆科牧草品种,获得最有效的组合,加强共生体系发挥共生固氮作用。自然筛选菌种是根瘤菌

7、选育的一项基础工作。栽培过豆科牧草的土壤就有根瘤菌存在,饲用蚕豆、红豆草、直立黄芪等根瘤丰富。从根瘤中分离获得纯种,通过结瘤和固氮比较试验,筛选优良菌株。选育工作的另一方面是人工改造菌种,培育新种或新菌系。在分子遗传学理论基础上,利用基因工程等高新技术进行基因转移和基因重组,把有关共生固氮的基因,如感染、结瘤吸氢、耐旱、耐盐碱、耐氨(铵)等基因转移和组装,定向培育新种。(1)协调共生固氮关系的各个环节:在自然条件下,要充分利用共生固氮作用,首先必须满足根瘤菌和豆科植物所需要的生活条件,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共生固氮效率

8、。a.光合作用是固氮强度的决定因素之一:豆科牧草的光合作用能为根瘤菌提供碳素养料,为共生固氮提供能源物质。影响光合作用的各种因素均能影响成瘤和固氮,如光照不足或中止向根部运输糖分,已侵染根毛的根瘤菌不在向前推进,无法成瘤,有效根瘤的固氮酶活性降低或迅速衰败。反之,能促进光合作用的各种因素,如延长光照时间等能增强根瘤的固氮作用。由此可见控制光合作用能有效的调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