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中心

ID:14658868

大小:2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9

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中心_第1页
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中心_第2页
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中心_第3页
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中心_第4页
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中心_第5页
资源描述:

《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中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  摘要: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并由此焕发人的生命精神和生命活力,把人的创造能力诱导出来。学生是知识生成的主体,课堂上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引导和调控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自身的智慧,调动自己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通过对问题的发现、探究等多种综合活动,最后在自己的头脑中生成了具有学生自身个性品质特征的知识。  关键词:高中化学;知识生成;策略  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并由此焕发人的生命精神和生命活力,把人的创造能力诱导出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运用自身的智慧,调动自己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通过对问

2、题的发现、探究等多种综合活动,最后在自己的头脑中生成了具有学生自身个性品质特征的知识。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  一、以学生为主体,突出知识生成的主体性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知识的生成离不开学生积极的心智建构。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真正达到有效生成的目的。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对于个体而言,所谓学习知识不是单纯地获得现成的结论,不经历真正的经验生长和知识建构过程,是不能将公共知识“转化”为具有学生

3、自身个性品质特征的知识。只有让学习主体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才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从课程的角度来看,只有课程运行中的学生主体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个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课程资源的不断生成与转化,并通过学生的建构、感悟和体验,使其进一步获得意义。  如在“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实验教学中萃取要用到溴水和四氯化碳,但这个时候的学生对溴水的成分及有机溶剂的概念一无所知,此处可以创设实验的教学情境,首先让学生了解水是一种无机溶剂,酒精是一种有机溶剂,先让学生对有机溶剂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取少量CCl4于试管中(提示学生注意量),再向试管中加入远远多于CCl

4、4的水,观察现象,请学生分析总结CCl4的性质。在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中,学生根据水和CCl4量的多少自然而然知道下层是CCl4,上层是水,由此学生自己分析得出CCl4的性质就轻而易举了,这样做也为后面萃取剂的要求教学作出了铺垫。  二、以问题为中心,推动学生知识生成  新课程教学重视教学的过程,注重知识的生成,提倡“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一方面是学生产生疑问、暴露困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造新成果的过程。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促进学生的发展,大力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

5、通过问题来组织、引导和调控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科学地设计问题  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关系整个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尽可能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通过合理控制问题的难度,既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要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深入分析基础上,合理安排好问题的梯度,鼓励学生

6、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没有对错,只有观点”。  2.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创设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情景中  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能帮助学生重温旧知识、旧经验,获得新知识、新经验,还可以通过提供生动、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和大量的信息,帮助学生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生动地探究,发散地思考,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继而使学习达到比较高的水平;还可以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链接,促进课内向课外的迁移与延伸,让学生以生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同时可以对教学过程起引导

7、、定向、支持、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它有着丰富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揭示铁生锈的原因,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提出铁生锈的可能原因,然后引导学生围绕可能的原因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观察现象,最后讨论得出结论。又如《化学1》中稀硝酸与铜片反应的实验,在加入铜片前“出人意料”地指导学生先加入少量碳酸钠,通过操作的“反常”去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CO2保护NO不被氧化)。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