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心理和谐观的当代启示

关于孔子心理和谐观的当代启示

ID:14661202

大小:951.50 KB

页数:110页

时间:2018-07-29

关于孔子心理和谐观的当代启示_第1页
关于孔子心理和谐观的当代启示_第2页
关于孔子心理和谐观的当代启示_第3页
关于孔子心理和谐观的当代启示_第4页
关于孔子心理和谐观的当代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孔子心理和谐观的当代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于孔子心理和谐观的当代启示一、心理和谐的概念与理论逻辑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心理和谐的概念,但他的思想中蕴含了心理和谐的理念。什么是心理和谐?笔者认为,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表现,是一种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良好状态,是个人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和谐心理是一种理想的心理类型,也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和谐状态。心理和谐状态的外在表现为:热爱社会生活,热爱他人,欲望适度,宽容大度,没有大的情绪波动,与人善处,以礼待人,以德服人。孔氏心理和谐观是在仁的理念框架下展开的。孔子所谓的仁有爱人克己复礼等层面的含义。《论语》云:论语》云》一书看,仁以爱人克己复礼的思想为指导,并成为当时处理社会问题、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心

2、理模式。此外,孔子中庸思想承认事物对立的两端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对立的两端应持和而不同的态度。这一思想不仅是儒者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和处事原则,还渗入到一般人的社会心理之中。孔子强调在处理万事万物时,都要坚持中庸之道,才能达到和谐、有序。这主要表现为孔子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即不需要外在神灵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者追求超世的拯救,以实现自我心理和谐以及社会和谐。作为个体生命的人,生活在自然、社会之中,是和谐运动过程中关键环节,因而人的心理状态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孔子看来,要达到心理和谐状态,就要遵循仁的规律。现代心理学把环境压

3、力作为影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这里说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体内部环境。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环境因素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环境因素在心理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始终是心理学的中心议题之一。这一点与孔子的心理和谐智慧有异曲同工之妙。孔子以仁出发点,从社会、人文、个体三个角度提出了达到心理和谐的条件与途径。本文导航1、首页2、培育和谐心理的条件3、和谐的人文环境4、孔子心理和谐观的启示二、培育和谐心理的条件与途径社会应为个体的心理和谐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孔子深刻地洞察到:个体的心理状态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息息相关,战争、社会不平等是影响个体心理和谐的关键因素。应病予药,孔

4、子提出一系行之有效的建议。(一)避免战争与动乱。在战乱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对于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深有感触:不患贫而患不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安全需要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他说:当一个人饥肠辘辘,或为自己的安全感到恐惧时,他是不会追求归属和爱的需要的。战争时期,老百姓的生活陷于困境,生命的安全受到威胁,也就无从奢谈心理和谐。孔子认为,懂得仁的统治者,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会轻易发动战争。国家的和平与安宁是个体心理和谐的基础。(二)实施德治。孔子反对政刑,主张维护礼的社会秩序,强调实施仁治。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告诫统治者,应该效

5、法仁,实施德治。统治者应该效法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道理。统治者的苛政严刑是造成饥荒、难于治理及百姓不重视自己生命等社会问题的根源。孔子还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百姓知仁德,安居乐俗,是理想的状态。安然自乐,和合而乐,是心理学上一种良好的情绪和心境。情绪是人和社会关系的反映,一生命个体感觉充实、安宁是心理和谐的重要标准。统治者的仁政是老百姓安居乐业、保持心理和谐的前提。(三)平等公正。孔子认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孔子认为社会动乱,民不安生,其根源在于不平等、不公正。

6、人类社会应该效法自然,有教无类,共生共济,防止贫富悬殊,使社会资源的分配达到合理公正。社会平等公正,社会成员的心理就会得到平衡,在社会群体中产生归属感,也容易获得心理平衡和满足。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1967年提出了公平理论,他认为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社会分配要公正合理,否则人的积极性就要受到损伤。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有效地验证了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会公正思想。(四)人道主义。孔子认为,个体与个体、国家与国家之间能长存立足,关键在于人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旨在说明个体行为要符合人道,社会行为也要坚持人道,国家行为更要实施人道;否则,社会成员、国家代理人就会仁义不施,矛盾重重,国家正常交往,个

7、人正常成长,以及社会良性运行和有序发展就没有保障。本文导航1、首页2、培育和谐心理的条件3、和谐的人文环境4、孔子心理和谐观的启示和谐的人文环境,有秩序、公平合理的社会环境仅仅为个体生命的心理和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心理和谐最终还要落实在个体生命的践履上。因此,孔子侧重阐述了培育心理和谐的基本途径。1、重情感,轻名利。孔子认为人际关系能维持长久关键在于双方之间的情感而不是彼此相互利用的价值。他非常重视血缘关系,亲情能够培育家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