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障碍106例临床分析

儿童抽动障碍106例临床分析

ID:15207699

大小:2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2

儿童抽动障碍106例临床分析_第1页
儿童抽动障碍106例临床分析_第2页
儿童抽动障碍106例临床分析_第3页
儿童抽动障碍106例临床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儿童抽动障碍106例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儿童抽动障碍106例临床分析抽动障碍(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的神经精神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随意的突发、快速、重复、非节律性、刻板的单一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对儿童的心理发育和学习有影响。现将2004年2月至2006年3月本科诊治的106例TD患儿临床资料作一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06例,其中男86例,女20例(男女比例4.3:1)。发病年龄3~14岁(平均8.4岁),其中学龄前期(3~7岁)40例,学龄期(8~14岁)66例,病程3个月~5年,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DSM)-IV分类标准[1]。按病情

2、分类:短暂性抽动障碍(TTD)74例,慢性抽动障碍(CTD)20例,多发性抽动症(TS)12例。  1.2临床表现4  眨眼90例,努嘴34例,摇头24例,吸鼻21例,清喉音20例,挤眉29例,翻眼12例,侧视4例,上肢或下肢抽动12例,腹肌抽动6例,张口8例,咳嗽8例;单一部位抽动21例,两处以上抽动85例;伴行为异常及学习困难12例;注意力不集中10例,学习成绩下降7例,强迫行为1例。  1.3辅助检查  54例进行常规脑电图检查,正常32例,轻度异常22例;头部CT检查21例均未发现异常;查血沉、抗“O”、C-反应蛋白20例,均属正常。  1.

3、4误诊情况  以眨眼为主要症状90例中,16例被误诊为结膜炎;以清喉音为主要症状20例中,10例误诊为咽喉炎;咳嗽为主要表现8例中,7例被误诊为支气管炎,另1例误诊为咳嗽变异性哮喘;以肢体抽动为主要表现21例中,2例被误诊为癫痫,1例误诊为舞蹈病。总误诊率为32%。  1.5治疗方法4  (1)心理治疗:74例短暂性抽动障碍及4例轻度慢性抽动障碍患儿仅给予心理治疗,帮助患儿和家长了解疾病的性质和特征,减缓和消除父母的担心和焦虑。主要采用心理转移法(当患儿抽动明显时,可和孩子说些轻松话题,做小游戏,转移其注意力)和认知支持疗法(要让患儿及其父母知道这些

4、眨眼、挤眉、发声等抽动症症状就像感冒发热一样是一种病,不是“坏习惯”,是可以治愈的,逐渐增强克服疾病的信心)。(2)药物治疗:16例重度慢性抽动障碍和12例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在上述心理治疗的同时,给予泰必利5~8kg/kg·d,分2~3次口服。3个月判定疗效。  2结果心理治疗78例,治疗3个月后抽动完全消失32例,日抽动次数减少50%以上23例,总有效率70.5%。合并药物治疗28例,3个月后抽动消失13例,日抽动次数减少50%以上7例,总有效率71.4%.  3讨论抽动障碍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多发生于儿童期,少数可持续至成年,近年有明显增

5、多的趋势[2]。本病临床上分为三种类型:(1)短暂性抽动障碍:有一种或多种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持续至少4周,但不超过1年;(2)慢性抽动障碍:表现同短暂性抽动障碍,病程超过1年,其间有间歇好转期,但持4续不超过3个月;(3)多发性抽动症:又称Tourette综合征,有多种运动抽动及一种和(或)多种发声性抽动,影响学习、社会交往或就业,病程超过1年,其间可有间歇好转期,但不超过3个月。三种类型可有延续性,短暂性抽动障碍可向慢性抽动障碍和多发性抽动症转化;慢性抽动障碍可向多发性抽动症转化;抽动障碍的症状可以时轻时重;新的抽动障碍可以代替旧的抽动症状,或原

6、有的抽动障碍基础上出现新的抽动症状,也可自然缓解一段时间。本组病例中,短暂性抽动障碍74例,占69.8%;慢性抽动障碍20例,占18.7%;多发性抽动症12例,占11.3%。短暂性抽动障碍是最常见的抽动类型。本病多起病于学龄期,大部分为男孩,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早期发育过程中受性激素的影响有关[3]。由于对本病的认识还不足,误诊率比较高。本组误诊率为32%。本病的治疗以及时的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为原则[4]。目前临床上常规使用的是多巴胺D2受体阻滞剂,包括氟哌啶醇和泰必利,由于存在药物的副反应,况且现在还不能证明药物可以影响抽动症的预后和自然病程的进展

7、,只是对症性的控制抽动症状,因此在选择药物治疗时要权衡治疗效果与副反应之间的利弊,对于短暂性抽动障碍和轻度慢性抽动障碍尽量不用药物,而采用心理治疗,重度慢性抽动障碍或多发性抽动症,如果影响日常生活、学习及社会交往,则主张进行药物治疗。本组病例采用心理治疗,有效率70.5%,说明大部分短暂性抽动障碍和轻度慢性抽动障碍不需药物治疗,通过心理治疗就可治愈。对于重度慢性抽动障碍和多发性抽动症患儿,过去作者一般采用氟哌啶醇治疗,因其副反应较大[5],往往造成中断治疗,近年来多用泰必利作为氟哌啶醇的代替品[6]。本组28例患儿给予泰必利治疗,有效率为71.4%,

8、仅2例出现嗜睡,经调整剂量均缓解。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