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全】(-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全】(-章)

ID:15429961

大小:72.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8-0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全】(-章)_第1页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全】(-章)_第2页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全】(-章)_第3页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全】(-章)_第4页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全】(-章)_第5页
资源描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全】(-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整理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是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在论述语言时所讲到,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概括了社会信息的本质.在传播学中,物理信息和生物信息并不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社会信息具有其本质的特性,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理(1)社会信息具有物质性,这是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共同点.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主要体现在一切精神内容的载体,无论是语言、文字、图片、摄像、还是声调、表情、动作(广义上的符号)等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逊还,这戏讯号以

2、可视、可听、可感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经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得以处理并引起反馈.所以信息是物质性,并以物质载体的形式体现。(2)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殊性质,即社会信息的意义性方面.一方面社会信息并不单纯的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还伴随着人的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做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所以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

3、是什么?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的基本特点也是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3.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且通过这种社会关系传递信息。同时,通过传播,体现了传授双方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

4、,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所以说,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社会的传播,同样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S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这五种不同的类型也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也称为信息系统。人内传播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人际传播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的相

5、互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群体传播是更大的系统,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出了新的输出物——群体价值和群体规范;组织传播则是一个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传播系统;大众传播是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综上所述,任何的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A开放性系统B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C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D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社会信息系统的双重偶然性

6、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来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7.什么是传播隔阂?传播隔阂:指的是传播制度,传播渠道,信息系统的功能因素导致的传播偏差,误解,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8.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是因为:1、首先是因为在他们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2、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

7、关系。3、在现代传播学当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者涉及的对象和范畴没有多大的差异。9.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另外,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还具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的一面,主要表现在: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2.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

8、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