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缫丝业的质量控制与组织变迁[权威资料]

日本近代缫丝业的质量控制与组织变迁[权威资料]

ID:15492289

大小:50.0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08-03

日本近代缫丝业的质量控制与组织变迁[权威资料]_第1页
日本近代缫丝业的质量控制与组织变迁[权威资料]_第2页
日本近代缫丝业的质量控制与组织变迁[权威资料]_第3页
日本近代缫丝业的质量控制与组织变迁[权威资料]_第4页
日本近代缫丝业的质量控制与组织变迁[权威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日本近代缫丝业的质量控制与组织变迁[权威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日本近代缫丝业的质量控制与组织变迁  摘要:近代日本与中国在外部环境形势和出口商品结构等方面都有极大的相似性,特别是国际生丝市场两国竞争激烈。法国市场的萎缩和美国市场的扩张给日本生丝出口提供了外部契机,日本缫丝业通过合作完成系统积极生产符合美国市场对于中低价位、质量稳定的生丝的需求,成功地取代了西方贸易商主导质量控制的局面,并开启了品牌和质量内化的历程。面对中国上海等地厂丝的挑战,日本不同类型的企业退出合作社、组建现代工厂、推进器械缫丝,将质量控制和激励全部内在化,在国际市场上继续赢得质量溢价。缫丝

2、业的发展模式成为日本不断重复的通过竞争性出口工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标准成功范例。  关键词:生丝;质量;组织变迁;开明社;日本  一、引言  1842年鸦片战争清朝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政府放弃对国际贸易的控制权,还要开放包括上海在内的五个通商口岸。1844年,清政府和西方列国签订一系列条约使强加给中国的自由贸易的法律架构成为定局;这些条约在五个具体方面做出让步,中国不得不允许西方列强享有领事裁判权、单边最惠国待遇并且放松关税自主权等。1844年诸条约中设定的通商口岸制度成为东亚被强加自由贸易

3、的标准范式。受迫于美国的军事存在,日本以1858年与美国签订《日本友好通商条约》为肇始,同样被迫接受了这一体制。恰在此时,法、意等国因受蚕茧微粒子病的困扰,丝绸的生产遭受毁灭性打击,法国的蚕茧产量由1853年的2.6万吨骤降到1856年的0.55万吨,意大利产茧量从19世纪中叶的5万吨减半到1865年的2.6万吨(梅村又次、山本有造,1997)。巨大的生丝缺口刺激了中日两国的生产,而强加的自由贸易又为中国和日本传统缫丝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  从中国出口至欧洲的手织生丝在法国这个欧洲主要的市场上

4、的份额大幅增长,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超过了50%。加上上海地区生产的机织生丝,中国生丝在法国市场上的主导地位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年代。据估算,中国生丝产量从1880年的12000吨增加到1920的16950吨,增长率超过40%。日本传统缫丝产业在德川时代得到发展,曾具有比较优势的潜力(Huber,1971)。1859年日本开启汇入国际贸易新时代之后,生丝成为从横滨通商口岸运输出口到欧洲市场的最重要的商品。但是,此时日本手工丝能作为低等级产品来满足需求,只在法国市场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并不能占有国际

5、市场主要份额。19世纪80年代,美国作为一个新兴丝织生产和消费大国崛起,生丝主要生产国中国、意大利、日本等在美国市场开始新的竞争,结果日本缫丝(机缫丝)取代了美国市场上意大利和中国生丝的地位。之后,日本缫丝产业通过向美国出口开始迅猛发展,到二战前生丝一直占据日本出口量的30%左右。20世纪20年代前,日本缫丝占据美国市场份额的80%,世界市场份额的60%(Sugiyama,1988;Crawcour,1988;Federico,1997)。缫丝业不仅是日本取得外汇收入的战略性出口品(西川俊作、阿部武

6、司,1998),还是第一个成功的现代工厂制造产业,其发展更成为近代日本不断重复的模式和第一个成功范例,即通过竞争性出口工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  质量控制技术和组织中的异质性是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早期缫丝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市场上的贸易管理也随之不同。在意大利,由地区商会负责的第三方检查保证生丝的质量,中小工厂占据主导。在中国,西方贸易公司的品牌占据主导,这一主导局面从晚清到民国一直未得到根本性改变,这也成为各界相对普遍认为西方从经济上垄断、操纵、侵略中国进而导致中国衰落的重要原因。在日本,尽管西方

7、贸易公司的品牌直至19世纪80年代初都占据出口市场的主导,但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生丝生产商品牌逐渐替代了贸易公司的品牌,并且从建立自有品牌的公司成长为世界丝业巨头。  从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来讲,日本丝业突破西方贸易公司控制所带来的优势在于,进口国的市场消费信息可以及时地传导给生产商,即有效地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交易成本。降低信息不对称有两种有效的修复机制,一是政府特别是贸易协会或商会的第三方认证,二是关系型契约(Nakabayashi,2013)。日本缫丝业发展历程中,第一种修复机制未得到

8、充分发展,第二种修复机制,即以品牌化的方式传递一定质量保证信号招徕回头客的方式,得到成功实施。在这一机制下,买方可能客观地通过观察品牌历史选取卖家的同时,也向卖家提供激励来保证一定的质量从而获取质量溢价(KleinandLeffler,1981)。了解、控制质量并以最低的成本将这个信号传递给消费者,才能有效地建立一个品牌。在从生产到消费的漫长链条中,多种代理人会参与其中,将成本最小化的代理人可能是贸易商或生产商。日本自开港以后缫丝业随着市场重心的迁移、需求的变化和外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