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瓶颈分析与破解对策

简论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瓶颈分析与破解对策

ID:15894412

大小:32.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06

简论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瓶颈分析与破解对策_第1页
简论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瓶颈分析与破解对策_第2页
简论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瓶颈分析与破解对策_第3页
简论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瓶颈分析与破解对策_第4页
简论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瓶颈分析与破解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论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瓶颈分析与破解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简论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瓶颈分析与破解对策  [论文摘要]文章探讨了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性和实施应具备的内外部条件,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存在的瓶颈与误区,从高职院校内部的视角提出了明确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优势,重视学分制的建立和实施等对策与建议。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分制实施瓶颈对策  一、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性  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职业教育更是面向人人的平民教育,受教育者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特点、就业的意愿都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复杂化的需求特点;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变化的今天,对职业教育

2、培养的人才的需要从总量到结构种类均呈现出多样性、波动性的特征。这对高职院校的办学在符合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如何服务与满足学习者的学习与就业意愿,如何及时地适应具体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从数量、种类到就业岗位的需要,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随着麦可思公司这类社会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的出现,政府会逐步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接受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对社会的贡献度、毕业生和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的评估与评价,政府也会逐步依据社会和第三方客观的评估与评价结果,对学校的水平、质量、贡献予以认定,并进行资源的分配和相应的奖惩,给学校

3、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与压力。这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意义在于,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学习资源丰富的、多样化的、柔性的学习平台,把学习的选择权、主动权交给学习者;通过对学习者进行咨询和指导,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学习能力、对职业和社会就业状况的了解、用人单位具体岗位工作的需要,自主地去选择学习的专业与课程、学习的方式与时间,自我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满足社会整体对人才需要的多样化、学习者个体对学习、就业需求以及具体用人单位人才需要的个性化的要求。  实施学

4、分制不仅是高职教育真正实现“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需要,更是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所期盼的。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改革,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度的同时,有必要通过实施学分制,进一步协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提高高职院校对社会的贡献度,从而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  二、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应具备的内外部条件分析  1.外部环境条件。第一,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来看。要真正形成社会和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的互动机制,实现高职院校的水平(教学水平、管理水平)、质

5、量(培养质量、就业质量等)、对社会的贡献(教育、培训、社会服务)主要由政府直接评价向主要由社会(中介、雇主、毕业生等)来评价和监督的转变。政府依据社会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对学校的水平、质量、贡献予以认定,通过相关的政策措施,进行资源的分配与相应的奖惩,给学校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与压力,以促进学校更加积极地、主动地接受社会监督,做好学校应该做好的事情。  第二,从市场化的需要来看。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需要的多样性和波动性、学习者的学习意愿与就业意愿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等,对高职院校的运行发挥基础的影响作用。你能满足学习者的意愿,他们就选择

6、你这个学校;你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他们才愿意和你这个学校合作。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要真正以符合社会需要为前提,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意愿与就业需求为目标。  第三,从教育的管理体制方面来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自主权,学校要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自主设置与调整专业,允许按照专业群招生,允许按照学习者的意愿选择专业,允许按照学分收费,允许学习者达到毕业标准后提前毕业等。  2.内部基本条件。第一,理念方面。学校内部从各级领导干部到普通教职员工,从教师到管理和服务人员,都要形成以学习者为本,为学习者的未来着想,为了满足

7、每一个学习者的需求和发展的服务理念,改革的政策、措施都要围着市场转,围着学习者转。这是最基本的先决前提。  第二,教学资源配置方面。要形成以符合社会需要和满足学习者的学习意愿与就业需求为目标的由“供给导向”转变为“需求导向”的教学资源配置方式,建立动态性、开放性、适应性、协同性的教学运行组织体制与机制。  第三,课程体系架构方面。既要有宽平台的面向职业的共性必修课程,又要有满足学习者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的任意选修课程,还要有针对具体就业岗位群的限定选修课程,要允许学习者在专业大类甚至跨专业类别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形成动态、

8、开放、灵活,前后连贯、相互协同,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框架体系。同时,还要有科学、合理的总学分及其学分结构的规定以及适当的周学时控制。这是学分制实施中最基本的条件。  第四,教学资源方面。一是要有数量够用、学科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二是形成数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