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与农地制度选择(090221)

价值观与农地制度选择(090221)

ID:16154676

大小:75.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8-08

价值观与农地制度选择(090221)_第1页
价值观与农地制度选择(090221)_第2页
价值观与农地制度选择(090221)_第3页
价值观与农地制度选择(090221)_第4页
价值观与农地制度选择(090221)_第5页
资源描述:

《价值观与农地制度选择(09022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政府价值观调整与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吴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225)摘要:关于制度选择的决定因素及其变迁的机理分析,以往的视角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资源禀赋和文化、习俗等方面,这种解释最大缺陷是忽视了意识形态中有关价值观调整在其中的作用。本文以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运用规范分析方法探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四次重大农地产权制度变迁问题。主要针对在不同时期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如何导致政府价值观的调整以及由此带来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目的在于说明政府价值观调整在农地产权制度变迁过程中所起到的决定性

2、作用。关键词:意识形态;价值观;制度选择;农地制度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快促进农村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所制定的纲领性文件,《决定》的精神实质与政策指向是:通过以土地为核心的制度变革及其政策硬约束,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国民经济运行格局的重构,这是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又一次重大变革,因而具有重要的制度经济含义。一、文献回顾与本文研究的问题制度变迁是指“制度创立、

3、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是不同制度之间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主要包括一种新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一种新制度的产生过程以及约束人与人之间交易行为的制度结构的改善过程。论述制度变迁的文献十分丰富,具有代表性人物有马克思(Mars,Karl)、凡勃伦(Veblen,Thorstein)、诺斯(North,Douglass,C)、哈耶克(Hayek,Friedrich,A)、格雷夫(Gereif.A)和青木昌彦(Aoki,M)等以及国内学者林毅夫、杨瑞龙、黄少安和金祥荣等对制度及其变迁也作出过精

4、辟地阐述。马克思和凡勃伦主要从技术革新的角度研究制度选择,但他们的理论存在很大区别。马克思认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促使规模报酬递增,使得更复杂的组织形式的建立变得更有利可图,这必然引起制度的变化,从而产生了资本主义社会化的大生产。马克思对制度变迁的论述主要集中体现在《资本论》,他在这部鸿篇大作里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并提倡运用暴力的手段推翻旧的制度(强制性制度变迁)。凡勃伦则认为,技术革新通过改变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方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思想习惯,这又进一步引起整个制度系统的演

5、进。制度既是思想习惯发展的结果,又随思想习惯的改变而演化[1]。诺斯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强调制度变迁有两个源泉,即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动与行为者偏好(包括价值观)的变化;相应地,他也强调人既有追求财富最大化的动机,又有表达价值观与信念的要求9。一方面,一项制度被选择的决定因素是新技术的应用、新管理方法的产生或者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等;另一方面,是制度选择的动因分析。要素价格的变化将导致潜在的获利机会,从而使创新者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一项制度才会被创新[2]。从历史上看,世界各国相继都经历了从土地丰富、劳动力稀

6、缺到土地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变化。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认为在公元1000至1300年,伴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土地变得稀缺,土地的相对价值提高了,人口对土地的持续压力进一步加速了奴隶制的解体。然而与诺斯相对静态的制度变迁的理性选择模型不同,哈耶克(2000)强调的却是“理性的无知”,并主要关注自由社会中制度系统的动态形成机制。他在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繁荣和创造力考证后,论证了自由社会的制度是一套自生自发的整体秩序,这套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是人们遵循一般行为规则的基础上追求个人目标而自发

7、形成的,决非理性设计之物,也不可能通过人的理性予以构建或认识其全部功能。因此,任何试图以理性设计的方式来重新建构一套行为规则和社会秩序,不仅是智识上之谬误,而且一旦付诸实施,将带来巨大的社会灾难[3]。格雷夫(1994)借助于博弈论模型,运用“历史比较制度分析”的方法对热那亚商人和马格里布商人的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各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比较,解释了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文化传统如何导致代理制度选择上的差异与发展道路的分歧[4]。与格雷夫论证方法相似的青木昌彦也运用了博弈论的知识,认为制度的本质是对均衡博弈路径显

8、著和固定特征的一种浓缩性表征,制度以一种自我实施的方式制约着参与人的策略互动,并反过来又被他们在连续变化的环境下实际决策不断再生产出来[5],青木昌彦更多地揭示各种各样的整体性制度安排背后的规律性。林毅夫(1994)用“需求-供给”这一经典的理论构架把制度变迁方式划分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两种。林毅夫认为,在技术条件给定的前提下,交易费用是社会竞争性制度安排选择的核心,用最少费用提供给定量服务的制度安排将是合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