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题: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ID:1711000

大小:3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1-13

课题: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_第1页
课题: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_第2页
课题: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_第3页
资源描述:

《课题: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课题: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分析教材:教材从时间的视角,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说明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不同影响。▶课堂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形成“不同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的思想2.过程与方法: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区域发展不同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不是因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了,也不是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弱,主要是人地关系的协调程度。▶基础知识自主学习:☺结合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环境,试简述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理

2、特征。①气候:长江中下游平原属气候类型,夏季、冬季温和少雨。温暖和雨季都较。水热组合条件较。②河湖:长江中下游平原河网,流量,湖泊星罗棋布。③土地:土壤颗粒细、水分多,土质。耕地多以为主。☺阅读教材,完成如下知识填充①长江中下游平原开发早期,耕作业发展,主要原因是“两个困难”,即:造成的交通因难、造成的开垦困难。②后来,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这主要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主要表现为“两个变化”克服了“两个困难”,即:克服了“交通困难”、克服了“开垦困难”。③农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粮食产地、和生产基地,除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外,更

3、主要的是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即:。④工商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逐渐丧失了“粮仓”和“棉花基地”的地位,主要原因是地理环境不适应农业发展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造成这种“不适应”的主要原因是:使人均耕地少;使耕地分散。▶课堂练习:下图显示我国四个省2009年三种谷物播种面积构成。读图回答1~4题1.①②③代表的谷物依次是:A小麦、水稻、玉米B玉米、小麦、水稻C水稻、小麦、玉米D水稻、玉米、小麦2.M省最在可能是A山西B安徽C广东D甘肃3.吉林省与江西省谷物播种面积构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是:A.劳力数量与种植技术的差异B.市场谷物需求品种的差异C.气候条件的差异D.土地肥力和生产制度的差异4.水稻

4、被誉为“亚洲的粮食”。亚洲适宜种植水稻的原因是:A.水利工程先进B.机械化程度高C.小农经营精耕细作D.高温多雨的气候“楚故泽国,耕稔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谚曰:“湖广熟,天下足。”而今,“粮仓”地位却让位于东北平原。据此回答5~8题。5.“湖广”地区开发早期,耕作业发展缓慢,正确的原因是A.土质黏重造成开垦困难B.生产力水平低,地理环境的影响程度大C.河网密,水运交通便利D.水稻单产低,产量不稳定6.“湖广熟,天下足”,说明“湖广”地区是当时重要的粮食产区。该地区发展粮食生产有利的条件是A.机械化水平高B.河网密耕地分散C.地势平坦,自然灾害少D.雨热条件好7.而今“粮仓”让

5、位于东北平原。东北平原与“湖广”地区相比,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A.水热组条件好,土壤肥沃B.劳力充足,具有精耕细的生产经验C.地广人稀,土地集中连片D.粮食品种优良单位面积产量高8.与“湖广”相比,新疆南部盆地种植棉花的优势是A.热量充足,水源条件好B.光照强,温差大C.人口稠密,劳力充足D.接近消费市场▶课堂学习小结:一位同学在学习本节后,写下了下面的学习小结:纵观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围绕“水”、“土”两大因素。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土”可能成为农业生产之“利”,也可成为农业生产之“害”。实质是不同生产力水平的人地关系是否和谐。对于这位同学的小结,你有什么看

6、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