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金融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西方货币理论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证券金融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西方货币理论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ID:1723503

大小:40.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7-11-13

证券金融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西方货币理论的演变及借鉴意义_第1页
证券金融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西方货币理论的演变及借鉴意义_第2页
证券金融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西方货币理论的演变及借鉴意义_第3页
证券金融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西方货币理论的演变及借鉴意义_第4页
证券金融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西方货币理论的演变及借鉴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证券金融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西方货币理论的演变及借鉴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证券金融其它相关论文题目:西方货币理论的演变及借鉴意义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货币理论研究货币对经济的影响,研究货币,就要探讨货币的需求和货币的供给。西方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有费雪(1911),马歇尔和庇古等经济学家完善起来的古典理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的现代数量论。相对货币需求理论而言,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形成要晚一些。这里我们主要介绍西方的货币需求理论,以求有所借鉴。一、古典货币理论1、货币数量论现金交易数量说古典经济学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货币数量

2、理论,是一种探讨总收入的名义价值如何决定的理论。因为该理论揭示了对既定数量的总收入应该持有的货币的数量,并且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美国经济学家费雪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对古典数量论作了最清晰的阐述。其理论内容主要反映在费雪交易方程式中。费雪交易方程式是M×V=P×Y其中M是给定年份的货币数量,V是给定年份货币流通速度,P是给定年份的价格水平,Y是给定年份的交易量。该方程式表示货币数量乘以货币使用次数必定等于名义收入。费雪认为短期内V,Y是不变的,因为V有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的,所以长期内比较稳定。同时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社会商品和劳务总

3、交易量,即Y也是一个相当稳定的一个因素。这样,交易方程式就转化为货币数量论。而且,货币数量论提供了价格水平变动的一种解释:价格水平变动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当M变动时,P作同比例的变动。费雪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在于交易,这样,货币数量论揭示了对于既定的名义总收入下人们所持的货币数量,它反映的是货币需求数量论,又称现金交易数量论。如果用货币需求量表示M,M×V=P×Y可以写成×V=P×Y两边同时除以V得=×P×Y因为短期内,V为常量,名义收入决定了其所引致的货币需求量,因此,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是没有影响的。费雪交易方程式能够成立的基

4、础是V和Y不受M变动的影响,而这一前提是货币中性论,即货币不过是覆盖于实物经济之上的一层面纱,对经济并不产生影响。按照货币中性论的说法,个别商品的价格决定于该商品的供求关系,即经济的实物方面,而一般的物价水平和货币购买力则决定与货币的数量和速度,即经济的货币方面,二者没有内在的联系。费雪方程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的简单“二分法”的传统思想。古典学派的经济的“二分法”的观点就是货币是中性的,货币只是影响价格水平等名义变量,而不会影响社会实际就业量和产量。2、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现金余额数量说剑桥经济学家马歇尔和庇古等认为,人们持有

5、货币是因为货币具有交易媒介和价值贮藏功能,他们发展起来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现金余额数量论)的内容和分析方法主要反映在“剑桥方程式”中,该方程式是M=KPY其中M表示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数量,即现金余额,Y代表总产量,P表示一般价格水平,K表示以货币形式保持的财富在全部财富中所占的比例,K是常量。剑桥学派认为,对于货币需求是基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和贮藏价值功能的。(1)作为交易媒介,人们用货币完成交易,那末货币需求量与交易水平有关,由交易水平引起的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成比例,这一观点与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基本一致。(2)作为价值贮藏的货币也是一种资产。随着人们

6、的资产增加,人们意愿持有的货币也在增加,剑桥学派认为,由于财富同名义收入成比例,所以货币需求量也与财富水平引起的名义收入变动成比例。综合起来看,在剑桥方程式中,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成比例,如果以K表示费雪方程式中的,那么M=×PY可见,在形式上剑桥方程式和费雪方程式是没有区别的,但二者在研究方法上却是有区别的。马歇尔和庇古不仅仅将交易水平和影响人们交易方式的制度作为研究人们持有货币的关键要素,还探讨了货币作为财富的一种被人们选择所持有的原因和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既然货币被人们选择所持有,就不能排除利率的影响。但总体来说,剑桥方程式和费雪方程式差异很小,体

7、现了货币中性论,即经济中的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的“二分法”思想。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曾经是现金余额数量论的重要代表,在他早期著作《货币论》中,他对货币需求的分析并没有完全脱离古典理论。1936年,他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一书,发起了“凯恩斯革命”。在货币需求方面,放弃了古典学派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常量的观点,强调利率的重要性,反对将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二分法”,提出了流动性偏好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的特点是以人们意愿持有货币的动机作为划分货币需求的依据,对流动性陷阱进行了描述。这一理论在西

8、方货币需求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既发展了古典货币需求理论,又开创了新的研究方法。按照《通论》,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