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ID:17407282

大小:76.6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31

【语文】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1页
【语文】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2页
【语文】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3页
【语文】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4页
【语文】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机读卡和答题卷上。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卷面清洁,不破损。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目涂黑。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现代诗的“有”与“无”《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

2、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关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

3、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诗人注重“隐”。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

4、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7《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1.下

5、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声”。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2.下列选项中关于“有功夫,无痕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

6、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D.《老子》说:“大巧苦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B.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临的困窘。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极高的技巧。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

7、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7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