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改良背阔肌移位治疗臀肌麻痹48例远期效果随访.doc

采用改良背阔肌移位治疗臀肌麻痹48例远期效果随访.doc

ID:17432797

大小:2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31

采用改良背阔肌移位治疗臀肌麻痹48例远期效果随访.doc_第1页
采用改良背阔肌移位治疗臀肌麻痹48例远期效果随访.doc_第2页
采用改良背阔肌移位治疗臀肌麻痹48例远期效果随访.doc_第3页
采用改良背阔肌移位治疗臀肌麻痹48例远期效果随访.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采用改良背阔肌移位治疗臀肌麻痹48例远期效果随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采用改良背阔肌移位治疗臀肌麻痹48例远期效果随访作者:翁树秋,肖正龙,林丽娇【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背阔肌移位治疗臀肌麻痹的临床疗效及体会。[方法]采用对侧背阔肌-碳纤维移位治疗臀肌麻痹48例。术前行走功能指数(参照Code肌力分级标准)。0级:爬行或蹲移行走12例;Ⅰ级:扶双拐17例;Ⅱ级:扶单拐12例;Ⅲ级:压股行走5例;Ⅳ级:徒手重度跛行2例。[结果]48例患者全部采用手术治疗,术后随访5年以上32例,10年以上16例,优良率89.5%。[结论]背阔肌编织连接之碳纤维作动力牵引移位至大粗隆

2、下方的“V”形骨隧道。此术式移位后力传递较同侧更直接、力臂大为增长,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当对侧背阔肌收缩时,患侧髋关节明显后伸、外展,是目前单肌代臀肌术中较理想的方法。【关键词】改良背阔肌;碳纤维;臀肌麻痹  臀肌麻痹利用骶棘肌、腹外斜肌、髂腰肌等近距离移位以代替失效的外展功能早有报告,同侧背阔肌下移以代臀肌,我国刘景发、区景华等于1986、1992年先后有报告,本院从1990年起应用对侧背阔肌-碳纤维代臀肌治疗臀肌麻痹48例,术后均得到满意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48例中男

3、25例、女23例;年龄10~25岁;术前行走功能指数(参照Code肌力分级标准)。0级:爬行或蹲移行走12例。Ⅰ级:扶双拐17例;Ⅱ级:扶单拐12例;Ⅲ级:压股行走5例;Ⅳ级:徒手重度跛行2例。  1.2手术适应证及方法  1.2.1适应证  (1)儿麻后遗症臀部及下肢肌肉严重麻痹〔1〕;(2)脊柱平衡肌正常,腰椎无明显结构性侧弯;(3)年龄在10岁以上,术后能配合功能锻炼;(4)对侧背阔肌肌力正常;(5)无股骨头脱位或半脱位或已经过手术矫正,但髋关节仍松弛、不稳;(6)骶棘肌及臀肌肌力不足4级

4、,而前侧肌力如髂腰肌、腹外斜肌均不适宜后移作代臀肌者。4  1.2.2手术方法  (1)麻醉与体位:采用硬膜外两点麻醉(T9、10,L4、5),俯卧位,患侧大腿垫高呈后伸位姿势,自肩胛下由内斜向髂嵴上缘上方距髂嵴约6cm处作一斜形切口。在背阔肌浅面潜行分离后,再于该肌深面由内向外钝性分离,然后相继切断该肌深面的血管穿支及附于肋部肌纤维,外缘以血管钳夹后,切断并褥式贯穿结扎,呈现扇形向上翻转游离至肩胛下角处;(2)将碳纤维于背阔肌与其腱膜交接处行编织固定,再用远端腱膜将碳纤维包埋于其中;(3)在对

5、侧大粗隆下方作一纵形切口,于大粗隆下方后外侧处两侧作斜形钻孔呈“V”形骨隧道,将背阔肌编织好的碳纤维引至大粗隆切口处,再穿过股骨大粗隆下方的“V”形骨隧道,在髋关节及下肢后伸位,背阔肌保持适当张力下拉紧缝合固定;(4)术后用髋后伸外展石膏固定4周;(5)石膏拆除后,侧卧作外展后伸患腿锻炼;(6)如利用背阔肌腱膜,则将切口向臀部延长。  1.3疗效评定标准及治疗结果  本组术后有3例发生碳纤维局部异物反应,并有窦道形成,但经将碳纤维去除后,伤口很快愈合,无复发,远期效果可。在手术去除碳纤维中发现局

6、部已形成一纤维索条,临床上可触到植入的碳纤维束明显变粗达2~3倍。实践证明了碳纤维与人体组织有良好的相容性,可直接诱发成新的肌腱组织〔2、3〕,报告3例局部异物反应病例中,作者认为是由于物理刺激而产生的无菌性炎症,并为细菌培养所证实。为预防局部异物反应,作者认为术前碳纤维宜用高压蒸汽灭菌,不用煮沸或酒精浸泡消毒;手术中应避免粗暴操作;碳纤维通过皮下隧道要深,要在皮下脂肪深层紧贴筋膜或筋膜下;通过骨隧道后仅作一次打结而后分别缝合固定在骨隧道进出孔之周围,并用附近筋膜包埋,不作多次重复打结,以减少局

7、部异物刺激和排斥反应。  术后随访时间5年以上32例,10年以上16例。优:主观感觉髋关节稳定,伸展髋有力,客观检查重建后新增加的肌力≥3级;良:主观感觉较前有进步,髋关节稳定,髋外展较有力,客观检查重建后新增加的肌力≥2级;差:自觉进步不大,髋关节稳定性改善不明显,伸髋无力,客观检查重建后新增加的肌力在1级左右。本组48例,优25例(52.1%),良18例(37.5%),差5例(10.4%)。总优良率为89.5%。  2典型病例  患者,女,25岁,因3岁时患小儿麻痹症后遗双下肢无力,关节畸形

8、,肌肉萎缩致患者不能站立,长期呈双手扶足踝蹲移行(图1a)。经矫正畸形、稳定关节、平衡肢体、肌肉重建等方法,采用对侧背阔肌-碳纤维代替臀肌,腹外斜肌代股四头肌重建了臀肌和股四头肌(图1b),有效的增加了髋关节的后伸、外展和屈髋伸膝功能。术后追踪随访12年,病人能站立行走(图1c)。生活自理,并已结婚生子。4  患者,男,18岁,因4岁时患小儿麻痹症后遗双下肢无力,不能行走,长期呈跪地爬行(图2a)。经肢体畸形矫正后采用对侧背阔肌-碳纤维代臀肌、腹外斜肌代股四头肌重建了臀肌和股四头肌。术后追踪随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