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尊法师佛学论文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

法尊法师佛学论文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

ID:17592175

大小:40.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9-03

法尊法师佛学论文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_第1页
法尊法师佛学论文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_第2页
法尊法师佛学论文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_第3页
法尊法师佛学论文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_第4页
法尊法师佛学论文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法尊法师佛学论文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法尊法师佛学论文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30.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  《菩提道次第论》,是宗喀巴大师总摄三藏十二部经的要义,循着龙树、无著二大论师的轨道,按"三士道"由浅入深的进程而编成的。"三士道",是任何一种根机的人,从初发心乃至证得无上菩提,中间修学佛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本论内容,就是对这些过程的次第、体性和思惟修学的方法,加以如理阐述。"菩提",指所求的佛果,"道"指趣证佛果所必须经历的修学过程,"次第"就是说明修学的过程必须经历这些阶段,自下而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可缺略、紊乱或躐等,故名"菩提

2、道次第"。  本论教授的渊源,远可以推到释迦如来的一代言教,近的如本论(汉文本页)自说:"总《道炬论》"。这是全书总的根据。本论内容的每一细支,又各有它所依据的经论或语录。例如"亲近善知识"一科的细支:  九种意乐,依《华严经》;  修信心,依《宝炬陀罗经》、《十法经》、《金刚手灌顶经》、《宝云经》、《猛利长者问经》;  修念恩心,依《十法经》、《华严经》等;  修亲近的加行,依马鸣菩萨《事师五十颂论》、《本性论》和弥勒菩萨《大乘庄严论》;  其余还有迦当派的语录很多,不能一一列举。所以本论乃是总源于一切佛经和《瑜伽》、

3、《中观》诸论,别依《现观庄严论》、《菩提道炬论》和迦当派诸语录而组成。  本论教授,在西藏,由阿底峡尊者传种敦巴、大瑜伽师、阿兰若师;种敦巴传朴穹瓦、仅哦瓦、博朵瓦、康垄巴等;阿兰若师也传仅哦瓦和内邬苏巴;博朵瓦传霞惹瓦和铎巴等;由他们展转传到虚空幢和法依贤大师。又阿底峡尊者传授俄善慧译师;俄善慧传其侄俄大译师罗敦协饶再传到卓垄巴而着《圣教次第论》,也渐次传到法依贤大师。宗喀巴大师即是从虚空幢和法依贤二位大师学得各家教授,并以《圣教次第论》为依据,写成这部《菩提道次第论》。  本论作者,为中兴西藏佛教的宗喀巴大师(135

4、7-1419)。1357年,他诞生于青海宗喀区,即今塔尔寺。七岁出家,法名"善慧名称祥"。十六岁(1372年)起,到西藏学法,亲近各处著名的大德。十九岁就在前后藏各大寺院,立《现观庄严论》宗。二十四岁(1380年)受比丘戒,已成到处闻名的论师。此后在刹公塘阅藏数年,又遍从一些大德学习各种高深密法。三十六岁(1392年)将西藏所译显密一切教授学习圆满。三十九岁,在罗札从虚空幢大师受得内邬苏巴和仅哦瓦所传的"教授派"的菩提道次第教授,又在扎廓寺从法依贤大师受得由博朵瓦传铎巴和霞惹瓦的"教典派"的教授,又从法依贤学圣教次第论,

5、是为菩提道次第论的依据。四十三岁(1399年)应拉萨各寺院邀请,广讲教法,尤其注重大小乘戒的弘扬。四十六岁由胜依法王等众多大善知识劝请,在惹真寺着《菩提道次第广论》,后又着《密宗道次第论》,详释四大密部修行次第。五十三岁(1409年)建格登寺,是为黄教根本道场。五十九岁,命妙音法王建哲蚌寺(1416年建成)。又因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帙太多,钝根众生难于受持,另造一略本《菩提道次第论》。六十二岁(1418年),由大慈法王建色拉寺(1419年建成)。是为黄教三大寺。六十三岁,大师示寂于格登寺。  一、本论的结构  本论是根据《菩

6、提道炬论》所说的"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次第而组织的。  "下士道",指脱离三恶趣,生人天善趣的法门;"中士道",指解脱三有轮回,断烦恼证涅槃的法门;"上士道",指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证大菩提果的法门。  说明下士道有四大段:一、思惟人身无常,二、思惟三恶趣苦,三、皈依三宝,四、深信业果。  说明"中士道"有四大段:一、思惟苦谛(三有生死过患),二、思惟集谛(烦恼及业流转次第),三、思惟十二有支(流转还灭道理),四、思惟解脱生死正道(戒定慧三学)。  说明"上士道"有二大段:一、发大菩提心。二、修菩萨行。修行

7、又分四段:总说六度四摄和别说修止观法。  在三士道之前,作为三士道基础的,又有二大段:一、亲近善知识,二、思惟人身难得。  在上士道之后,又说明发大菩提心者如对密咒信仰爱好,亦可进修密乘。  亲近善知识是修学一切佛法的基础。要亲近善知识才能趣入佛法,所以最先说。趣入佛法后,就要思惟有暇圆满的人身难得,才能策励自己,起大精进,修学佛法。所修学的,就是三士道。若不能脱离恶趣,就没有修学佛法的机会,更不能出离生死,成大菩提。若对于现世五欲尘(色声香味触的享受)贪求还不能止息,三恶趣的苦还不知怖畏,就更不能厌三界苦,勤求出离。所

8、以最迫切的,也是浅易的,应当先修下士道。修下士道中,若贪着现世五欲,于后世的安乐就不能起猛利希求,于三恶趣苦也不能生真实怖畏;所以先应思惟人身无常,才能怖畏恶趣,由怖畏恶趣,才能至诚皈依三宝,深信佛说因果道理,止恶修善;由此才能远离恶趣。仅修下士道,虽能生人天善趣,终不能脱三界生死轮回。因此,应进修中士道:先思惟生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