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1)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13.5(1)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ID:17639151

大小:243.8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04

13.5(1)平行线的性质教案_第1页
13.5(1)平行线的性质教案_第2页
13.5(1)平行线的性质教案_第3页
13.5(1)平行线的性质教案_第4页
13.5(1)平行线的性质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13.5(1)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课题:13.5(1)平行线的性质尚同中学:唐晓玲一、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测量,认识平行线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理解利用平行线性质1来探求平行线性质2、3,初步会用平行线性质1、2、3进行“说理”;3、进一步体会几何说理的过程,逐步形成基础性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性质1,利用平行线性质1推导性质2和性质3会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说理”难点:明确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三、教学用具:工作单,多媒体,三角尺,量角器四、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引

2、入1、复习平行线的三个判定通过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种方式引导学生对平行线的三个判定定理进行复习,让学生口述平行线的三个判定定理的符号语言及文字语言。2.引出问题:如果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通过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让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平行线的性质的逻辑关系的理解。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是利用角的数量关系来判定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二、新课探索(一)平行线性质11、操作工作单内页中有一条条横线,每两条横线都是平行线.(1)任意画一条直线去截这些平行线;(2

3、)从中任意取两条平行线与这条截线构成“三线八角”图;(3)从图中任取一对同位角进行观察、测量.2、通过归纳操作引出性质1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量取同位角的操作过程,再结合学生的操作结果,得到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写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板书:平行线性质1:(学生记录)图形:用实验的方法得到平行线性质1,是为了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不断体会几何定理的符号表达式如何书写,为后面的“说理”服务(二)平行线性质2、31、你能根据性质1,说明内错角∠2与∠1的关系吗?引导学生通过性质1来推导性质2:两直线

4、平行,内错角相等,先让学生进行填空,循序渐进引导学生。2、归纳以上事实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写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板书:平行线性质2:图形:3、你能根据性质1,说明同旁内角Ð2与Ð4的关系吗?让学生学会碰到新问题时会用旧知识来解决,先让学生进行填空,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然后下一步进行整句话描述。4b12ac引导学生通过性质1来推导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让学生整句话进行描述,循序渐进引导学生。4、归纳以上事实平行线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写为:

5、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板书:平行线性质3:图形:bac42bac42归纳性质3提高一些难度,让学生进行整句话描述,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三)平行线性质应用例题1(对性质2的直接应用)如图,已知直线a、b被直线l所截,a∥b,∠1=50°,求∠2的度数变式(对性质1,3的直接应用):已知条件不变,求∠3,∠4的度数?(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教师巡视,并且让两位学生到黑板上展示过程)然后教师讲解学生的解法,并给出正确写法。例题2:如图已知,AB//CD,那么DE与BF在位置上有怎样的关系?请说明理由。变式:已知AB//CD,DE

6、//BF那么∠B=∠D吗?为什么?学生结合老师的问题,找到需要说明的一对角的数量关系,再结合条件,得到解题思路,并书写过程。(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教师巡视,并且让两位学生到黑板上展示过程)练习课本60页1,2(做书上);62页1、(书写过程写在下面)(1)(2)(3)2、(书写过程写在下面)通过前面推导性质2,3的基础,此例题为直接运用性质1,2,3,让学生直接自己书写过程,然后教师揭示正确答案,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找到需要证明的角的数量关系,并结合条件找解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双向”分析题目的方法

7、拓展学生接触的题型,第一次接触添加“辅助线”的题目三、小结小结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进行总结与归纳,让学生理解其逻辑关系。五、作业练习册13.5(1)(2)六、教学反思通过对判定的学习,在学习性质时,学生接受起来会容易一些,因为判定和性质是相对的,引导学生对性质的学习的同时,也会让学生进行双向学习,而且本节知识点本来是只学习性质一,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但是反复琢磨教材后,发现将三个性质放在一起,会更加容易理解,所以这样安排教学,看效果还是可以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