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吾四书评解之特色:以「无物」、「无己」为中心

李卓吾四书评解之特色:以「无物」、「无己」为中心

ID:17919093

大小:523.35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8-09-09

李卓吾四书评解之特色:以「无物」、「无己」为中心_第1页
李卓吾四书评解之特色:以「无物」、「无己」为中心_第2页
李卓吾四书评解之特色:以「无物」、「无己」为中心_第3页
李卓吾四书评解之特色:以「无物」、「无己」为中心_第4页
李卓吾四书评解之特色:以「无物」、「无己」为中心_第5页
资源描述:

《李卓吾四书评解之特色:以「无物」、「无己」为中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與哲第十三期2008年12月頁91~120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李卓吾四書評解之特色:以「無物」、「無己」為中心∗鄧克銘[摘要]李卓吾之四書評解見於多種著述中,基本上與陽明學有密切的關係,具有濃厚的個人心得,更帶有強烈的時代意義。其目的及思想特色為何?是本文所欲研究之主題。本文先討論李卓吾評解四書之相關著作及其詮解方法,再分別探討其對「無善無惡」、「無物」、「無己」、「克己復禮」與「以人治人」的解釋,以了解其主要精神所在。由此類詮解可以得知李卓吾將尊重個性自由平等的信念注入儒家經典中,使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能在去除一己之定見與重視人民生活欲望之新的觀念下獲得實現。整體而言,

2、李卓吾之評解富有社會性,對時代需求有敏銳的觀察和反應,在四書詮釋史上應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關鍵詞:李卓吾、李贄、焚書、四書、四書評∗國立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收稿日期:2008年10月3日,審查通過日期:2008年12月10日責任編輯:鍾彩鈞教授92文與哲.第十三期一、前言李卓吾(1527-1602)在晚明已是一位頗受爭議的人物,褒貶不一。民國以後更隨著政治文化的變動而得到不同的評價,有關其生平、思想與文學成就之著1作極多,大體上多從正面的角度衡量其歷史地位。李氏一生具有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高昂鬥志,其著述也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而其坎坷不幸的遭遇,更震撼人心。本文不再重複討論其生平及一般思想觀念,

3、而擬探討較不受注意之四書評解部分。《四書》為明代士人必讀之教科書,也是科舉的首場科目,李卓吾年幼時即2學《四書》,而後舉人出身,自曾下過一番功夫。現存其有關四書評解之著述,包括專著《說書》、《四書評》、《道古錄》與收錄在《焚書》、《續焚書》、《藏書》等之書函文章。其中《說書》與《四書評》二書是否為李卓吾親著?尚有疑問,詳如後述。其他著作中涉及《四書》者不少,但因主題及評解的關係,有的係零散的論述,有的則是完整的文章,如〈鬼神論〉與〈兵食論〉等。目前研究者多在3各個不同主題中分別引述相關文獻,較少以四書評解為研究主題。基本上,李卓吾之四書評解與陽明學之流傳有密切的關係。回顧自明中葉,王陽明反對

4、朱子之〈大學格物補傳〉,提出心即理說,打破了明初以來獨尊朱子的局勢。隨著嘉靖、隆慶至萬曆年間,陽明心學之廣泛流行,《四書》之解讀呈現百4家爭鳴的情況。王陽明弟子聚會講學,除闡揚師說外,實際上就以研習《四書》1參閱白秀芳:〈近百年李贄研究綜述〉,《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1994年),頁115-120。又李焯然:〈論李贄在明代思想史上的地位〉,《明史散論》(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87年),有扼要的說明,亦可參考,頁153-168。許蘇民:《李贄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從明末至二十世紀,對李贄之評論有較詳細的敘述,頁635-654。2〈卓吾論略〉中,李卓吾曾提及

5、其「年十二,試〈老農老圃論〉」一段往事。《焚書‧續焚書》合刊本(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卷3,頁83-84。以下《焚書》、《續焚書》均用此合刊本。3佐藤鍊太郎:〈李贄『李溫陵集』と『論語』——王學左派の道學批判——〉收入松川健二編:《論語の思想史》(東京:汲古書院,1994年),頁324-345。專門討論李卓吾論語註解中批判道學部分,這種研究方式值得參考。4佐野公治:《四書學史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88年),頁351-352,提到依朱彝尊《經義考》之收錄,明人四書註解半數為隆慶、萬曆以下不到百年間的作品。李卓吾四書評解之特色:以「無物」、「無己」為中心935之心得作為討論之課題。

6、此不僅符合當時士人科舉之需求,同時也可加強心學之理論依據。王陽明本人對《四書》之解釋有許多異於朱子處,其傳下王龍溪、羅近溪與王艮等人,也都曾就自己之體會解說《四書》。李卓吾曾親見王、羅兩人與王艮之子王襞,也參與陽明門人之講會,並編印《陽明先生道學鈔》八卷、《陽明先生年譜》二卷、《龍溪王先生文錄鈔》九卷。其對王陽明及其門下講解四書之方式,應有所了解,而李卓吾評解四書不只具有濃厚的個人心得,更帶有強烈的時代意義。李卓吾反對執一說以強人遵從,主張人人得自由發展等言論,為今人所樂道,這些觀念實際上均有其一貫的理論基礎。如其對《大學》之「止於至善」與「格物」,強調無善無惡之「至善」與無思慮分別之「無物

7、」,以及對《論語‧顏淵篇》之「克己復禮」,認為克己為「無己」,復禮為「大同於俗」。與人和同以成就無人無己之學,如此才能「因人順民」、「以人治人」,使人人各遂其生。由此類詮解可以探知李卓吾許多異於時論之見解,其背後涵有特殊的用意。以下,先討論四書評解之著述及其詮解方法,再分別說明「無善無惡」、「無物」、「無己」的內涵,以了解其目的所在。又李卓吾四書評解之內容尚可從不同視角來探討,本文以「無物」、「無己」為中心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