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英语教学毕业论文 浅探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

教育类英语教学毕业论文 浅探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

ID:1792763

大小:3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1-13

上传者:U-263
教育类英语教学毕业论文 浅探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_第1页
教育类英语教学毕业论文 浅探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_第2页
教育类英语教学毕业论文 浅探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_第3页
教育类英语教学毕业论文 浅探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_第4页
教育类英语教学毕业论文 浅探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类英语教学毕业论文 浅探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教育类英语教学论文题目:浅探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由译林出版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联合编写出版的《牛津初中英语》,在教育部的教材审查中获得“语言好,理念新,方法活”的高度评价。如今,这本新教材已被推广使用,我省的大多数中学已将它作为自己的英语课本。教材在编排和设计上突破了传统的模式,体现了语言教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可是由于各县市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各地的发展也不一样,对于初中英语教学存在很大的影响。笔者根据自己在农村的教学实际,谈一谈中小学英语衔接的问题。一、原因分析(一)教法差异——中小学教法不同、学生不适应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方式的差异是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直接原因。在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上,由于教学任务不同因此各有特点:中学老师对难点、重点把握比较准确,对知识点的落实比较到位,但课堂活力不够较呆板。而小学的英语课堂则是课堂上听听、说说、唱唱、玩玩、练练、演演。整节课师生参与在一起,而且知识的难度低、容量小,当然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而刚进入初一的小学生仍然保持个性活泼,向师感强烈的小学生特点。他们希望教师的教法生动、态度和蔼,并时刻关注他们。但在初中,教师着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语言能力、知识技能。课堂的模式由老师为主导下逐步完成各项任务。如果中学英语老师不渗透小学的教法,反差太大,使得学生很难适应。(二)教材跨度断层——教材的衔接不自然,学生很难适应 小学英语教材中体现小学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根据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教材内容简单,有丰富的图片,所要求掌握的内容少。老师上课就是围绕这几个单词或一两个句型进行各种形式的操练:游戏,表演,歌曲全用上了。学生又唱又游戏,自然学得开心又轻松。另外对于词汇、语法只要求模仿使用,没有达到“几会”的要求。到了初中,为了达到《英语课程标准》五级毕业要求,初一教材对单词、语音、语法等的要求突然提高,知识的广度和跨度加大。每个单元有20-30个单词是常有的事;更不用说一册书了;另外课文较长,体裁广,生词量大,学生失败感很明显,即使有了starter,其中词汇高度概括以及语法的浓缩、学生还是不能完全和7A接轨。考试经常有、时时不断地评价。让很多学生不适应。(三)测试要求差异——试题变化,学生难接受1.中小学英语的试题中虽然都有听力,但小学的听力内容较为简单,题目中要求学生填写的内容具可选择性,三选一,学生则不需要太花力气就可以从选项中直接得分,而中学而侧重于对听后信息的理解与处理,个别题目答案也有可选性,但必须经过学生一翻计算或推理才能做出选择。2.小学只是提倡注重音素教学,学生的词汇中音标不注出,词性不强调。但中学则注重语音教学,提倡学生用音标记忆单词,要求学生会使用词性、懂得在不同句式中的词性不同变化,而此类题也是中学生学习的难点。3.学生到了中学后,一些小学从未出现的题型,例如综合填空、任务型阅读、提示作文等等成为失分主要地方。(四)认识偏差——认为小学英语不重要,学好学坏关系不大 小学英语教学实施近几年来,由于普遍开花,农村学校明显显得师资力量不足:许多是其他教师兼任的,专任教师严重缺乏。小学英语教学强调学生的口语,而忽视了学生语法知识的发现;过重的强调课堂活动的形式,而忽视了活动的效果;过重的强调课堂的习得,而忽视课后的巩固。多年来小学英语一直作为副科对待,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家长对子女的关心仅仅限于今天所学的单词要会读,社会对于小学英语的评价尚未完全建立。诸多因素导致了中小学英语接轨时,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的学前恐惧。过度焦虑已成为目前初中生学习英语障碍之一。二、对策与方法怎样实现中小学英语顺利衔接?经过了一系列的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课的教学研讨,我们认为采取以下一些对策与方法:(一)教师要注意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教法的衔接中学英语教师要通读小学英语教材,熟悉小学英语教材教法,以便融会贯通,达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教师可以经常去听一听小学英语课,相互交流中小学英语教学信息,以便掌握小学英语教学规律,明确小学英语与中学英语的相同相异处,以便找准衔接点,包括词汇、语法项目和语言功能等。尤其是共同点。(二)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和连贯性教学的原则1.循序渐进原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的程度而有目的、有步骤地增加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供新的信息,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确保他们在进行下一步活动之前掌握所学的知识。 教师按教学内容的顺序逐步增加难度或复杂性。有序地进行课堂提问是贯彻循序渐进衔接原则的重要环节。一是引导式提问。开始提问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了解和复习已经学过的基本内容;二是理解式提问。通过提问,教师让学生理解知识,并将其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之中;三是讨论式提问。老师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在进行一阶段的提问之前,应把本阶段的问题同已经学过的内容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有顺序地进行提问,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思考,从而获得对相关联内容的整体理解。从牛津英语的版块内容来看,话题一样,可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因此循序渐进教学是它最好的体现。2.连贯性原则学生理解知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连贯性。所谓“连贯”,就像一种黏合剂,将零碎松散的信息及观点联系在一起,以防止它们被割裂开来。如果学生获得的信息没有连贯性,这种信息就失去其意义,那么,学生也很难记住并运用这些信息。连贯性概念的核心是紧紧围绕中心观点和主题,这些主题就像船锚一样,使学生能依靠连贯性将所学的各类零碎知识、技能联系在一起,从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三)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初中英语教师往往忽视了小学生习惯行为的衔接。有些家长反映,孩子完成布置得作业就没事干了,建议老师加大作业量。这事说明好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初进初中存在的习惯行为问题主要是:书写不规范,作业拼写错误多,语法概念模糊,用汉语方式代替英语等。 中学英语教师应保留部分好的小学英语学习的习惯。例如,积极举手发言的习惯;学唱英语歌的习惯;做英语游戏的习惯;轮流在黑板上做练习的习惯等。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课前预习,找出问题;课内认真听课和做笔记,积极思考,积极提问的习惯;课后整理笔记,完成家庭作业,及时复习,巩固提高的习惯;早上朗读,晚上默读的习惯;课前找出问题,课内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课后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语法规则,独立归纳语法规则,自觉运用语法规则进行真实情景下的言语交流的习惯。(四)教师要注重英语学习技能的衔接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技能基本上是机械模仿,书写字母和单词,是一种被动的技能培养。学生学习只凭一时兴趣,缺乏主动性,视、听、说的活动多于读、写的活动。读的技能也只侧重拼读和模仿朗读,写的技能也只侧重书写规范的字母、音标和单词。学生通过听和直观感知,学习了一些常用的词汇,简单的句子和少量的语法知识。所以,学生进入初一后,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的语言积累、语言的扩展和使用转化为以听说为主,逐步向视听说领先,读写及时跟上转化;从简单英语学习向内容较复杂的英语转化;从只用YES、NO的简单言语交流活动向用整句回答或用特殊疑问句的回答方式转化;从机械地模仿向有意义的操练和真实情景中交流的活动方式转化;从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五)教师要做好提高教学趣味性的工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英语感兴趣,他们就愿意学,并且能学好,学得轻松。初中教师要借鉴小学高年级的做法,多创设真实情境,增加课堂英语游戏等活动,保持学生“小升初”的英语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多搞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比赛,听力的、对话的、歌曲的、看图说话的个人或小组的比赛;课堂教学形式要尽可能适应孩子喜欢方式。多采用一些趣味性强的阅读素材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总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是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热点,可以深信,正确处理这个问题终将推动和促进英语教学,终将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和综合能力。解决中小学衔接问题的关键在教师,是因为中小学英语的衔接问题,不仅是知识的衔接,还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学习情感和态度、有效的学习策略以及宽阔的文化视野等全方位的衔接,因此,我们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探索和反思,力争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有效地探讨解决衔接问题的办法,促进学生从小学向初中的顺利过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地学习策略,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