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业体能视角谈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从职业体能视角谈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ID:18540918

大小:7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18

上传者:xinshengwencai
从职业体能视角谈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_第1页
从职业体能视角谈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_第2页
从职业体能视角谈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_第3页
从职业体能视角谈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_第4页
从职业体能视角谈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职业体能视角谈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从职业体能视角谈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单小东(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1)摘要:文章界定了职业体能及其相关概念,论述了开展职业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强化职业体能的对策与建议。关键词:职业体能;高职体育;教学改革DiscussesthequalitysportscurriculumeducationalreformfromtheprofessionalphysicalabilityangleofviewSHANXiao-dong(HunanUrbanConstructionCollege,Xiangtan411101,China)Abstract:Thearticlehaslimitedtheprofessionalphysicalabilityandtherelatedconcept,elaboratedthedevelopmentprofessionalphysicalabilitytrainingimportanceandthenecessity,proposedthequalitysportscurriculumteachingstrengthenstheprofessionalphysicalabilitythecountermeasureandthesuggestion。Keywords:Professionalphysicalability;Qualitysports;Educationalreform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一方面具有普通高校的体育的共性,即要完成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等,另一方面由于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校,其职业教育具有定向性、实用操作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又使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具有其个性,围绕健康教育的主线,建立适用于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课程目标体系,增加对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相适应的特色体育的知识和内容,使学生树立职业性体育意识,培养学生适应就业所需的体育能力、自我保健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为体现高职院校体育的特色和本质功能,开发和选择职业性体育教材、教法已成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一、相关概念界定收稿日期:2008-10-12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XJK08CTM008作者简介:单小东(1962-),男,副教授,湖南长沙人,硕士,从事高职体育课程论研究。 体能及职业体能:体能又称体适能,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身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3部分。身体形态和机能是体能的物质基础,运动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它是体能的核心,表现为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等素质1。职业体能是与职业(劳动)有关的身体素质以及在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是经过特定的工作能力分析后所需具备的身体活动能力,包括重复性操作能力、背肌能承载静态力的能力、其他肌肉群能达到维持工作姿势要求的能力以及人体及其对于湿热工作环境的忍耐程度等能力2。体育课程及体育校本课程:体育课程是指体育学科中特定的知识、观点、原理、问题、技能、情感、价值观以及处理他们的方式和学习者的各种生活经验及体育学习经验3。体育校本课程是指学校从自身特点出发,结合本校的体育条件和体育师资,所选择的适合本校学生需要的体育知识教学。高职院都有相对稳定的职业取向,如何探索出适合学校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内容,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把所学内容和他们的专业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发展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这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也成为高职院体育课程中,学生发展目标的关注点.要完成这项任务,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必须考虑学生未来职业能力需求与本校的职业特色相结合,注重选择、开发与之适应的职业能力的体育校本课程内容4。根据对“职业体能”和“高职体育校本课程”概念的分析,本文认为从职业体能视角谈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是在安排一般体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进行的体能培养、职业素质和技能的教育。通过改革,以强化学生职业体能为突破口,使学生获得职业实用性体育知识,发展一般身体素质和特殊身体素质,这对将来进行职业活动运用各种技能大有益处,并有广泛的社会价值。二、开展职业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高职院校以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 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客观地对其体能提出了许多要求,要适应紧张而单调的流水作业,这就需要未来的劳动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职业技术操作能力,而且还应当具有较高的职业技术所需的体能,表现出与职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只有职业技术与职业专业体能相适应才能发挥更大作用,如果不充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没有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职业身体训练必然会大大降低职业技术学习的质量、影响劳动技能的提高,甚至完不成职业劳动任务。2.众所周知,职业所需的职业体能首先是在良好的职业学习劳动中获得。但如果在体育教育中,有目的地开展与职业特点相适应的体育锻炼,则会迅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职业体能,而使职业技术的学习提高大走捷径。因为体育运动中有许多运动素质可以迁移到职业体能上,如运动中快速反应,坚持耐久力、动作协调配合,注意品质和观察视野等,正是许多职业:操作工、调度员、驾驶员等必不可少的条件。3.强化职业体能教学有助于高职院校提升体育教学课程建设特色。高职体育教育兼有高等体育教育和职业体育教育的双重属性,不仅要完成增强学生体质的本职任务,还要完成充实和完善学生对职业活动有益的体育教育知识、职业体能储备和运动技能储备,强化发展对职业重要的身体能力及其相关能力培养的特殊任务。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职业性、应用性和劳动型人才培养特征明显,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以强化学生职业体能教学为突破口,构建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体系,有助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特色化建设,并提升教学质量。三、职业体能视角下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1.更新观念,树立具有职业体能的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思想。更新观念,适应学生职业能力需要变化,体育教师育改革也必须从传统的“传习式”模式转变到与整体职业教育相适应的轨道上来,体育教学要从“封闭型”转变为“开放性”。因此,我们必须打破长期以来以竞技项目讲授为主的教育模式传统思想,把学生的体育锻炼与职业体能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体育资源的整体优势,构建适应于社会的“职业体能主导体育教学”新思路。2.突出高职院校职业能力特点,丰富和发展体育课程目标。根据《纲要》的基本要求,结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定位、办学特点确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要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终身所从事职业”为主线,把“育体育心”、“未来生活需要与学生专业主体需要”、“增强操作能力与终身受益”三者紧密结合5。如表一: 表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内涵目标一般性特色性根据职业劳动特点选择运动项目,编制个人锻炼计划。形成自觉锻炼习惯,编制锻炼计划。运动参与目标发展运动才能,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发展运动技能水平,提高与未来从事职业相关技能能力。运动技能目标学习和掌握体育基础保健知识及运动技能知识知识.学会与未来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基础保健知识和运动知识。身体健康目标改善身体机能,促进与职业相关心理调解能力。改善身体机能,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提高社会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社区体育的参与意识。提高体育适应能力,培养合作意识。3.积极推进适用于职业体能教学的课程体系改革。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突出职业体能教学内容。如表二:表二:专业与职业体能对照表就业岗位群岗位例证对应专业从职关键素质应有素质职业体能课1流动对外交往型营销员市场管理员国贸、市营行政管理、金融腰、腿力量耐久力形态气质交际能力团队精神形体训练体能素质体育欣赏拓展训练2站姿对外交往型前厅接待导游酒管、体育文化腰、腿力量姿态交际能力形体训练康体管理健身指导体育游戏3坐姿型会计、秘书会计、文秘企管、网络投资、电商、信息颈、肩部力量上肢力量指腕力量心理调节坐姿团队精神拓展训练防身术太极拳瑜珈、羽毛球4工作变姿操作型汽修工、建筑工汽检、汽电房产上肢力量腰腹肌力量腿部力量灵敏性团队精神体能素质拓展训练5工场站姿操作型生产线操作员物流腿部力量团队精神意志品质体能素质拓展训练 高职院校所设专业门类繁多,体育教师应加强与专业课老师的沟通,根据各专业按劳动特点及对学生体力、体能等要求分成几大类,集合专业的共同特点,编制出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在教材的处理上可分为以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主要教材的必学必练部分,再结合专业劳动特点和预防职业病发展的选修部分。教材要具有实用性和补偿性,还应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力求使学生在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中学有所得,练有所获,真正对学生职业技术学习和职业体能提高有帮助、终身受益。如表三:检验效果1、考试2、达标3、职业体能测试4、对专业技术的影响手段。设计多种教学组合形式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选教材拟大纲了解专业特点表三:职业体能教学课程体系线路图四、开发具有实用性体育教学的课程模式为实现就业导向下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高职院校开设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第一阶段应以培养学生的基本体能、体育理论知识、卫生保健常识、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意志品质为主,第二阶段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身心素质为主,结合专业培养方案,选择与职业素质有关的体育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提高职业体育能力为目标,兼顾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根据高职院校的学制特点和教学周期安排,体育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课程设置模式:1.“2+1”模式:在开设一学年体育选项课(学年制)或“基础课+选项课(学期制)”的基础上,以同一专业或同类专业为基础,通过第三、四学期职业实用性体育必选课形式(类似于专业实训课),主要进行同一专业或同类专业职业实用性体育理论和实践课的教育。2.“3+1”模式:在开设三学期体育选项课或“基础课+选项课”的基础上,以同一专业或同类专业为基础,通过第四学期体育选修课任选1学期,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理论和实践课的教育。3.“1+1”模式:在通过每学年第一学期体育基础课或选项课教学,每学年第二学期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课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设置模式。 4.“渗入式”模式。在每次课的时候,教师在完成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对象的“准职业”岗位工作特征,有目的、有计划的加强与未来职业有关的特殊身体素质和实用性体育理论的培养。5.“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模式:建立以校际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为基础的职业实用性体育俱乐部的模式。职业体能视角下的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新职业体能主导观念、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改革、创新课程模式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关系。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教师素质,学生会、团委等部门的工作是影响模式目标实现的外在因素。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完善应依赖于各方面的实施,形成良性互动以产生新质的突现,进而推动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参考文献:[1]苟波,李之俊等.“体能”概念辨析[J].体育科研2008,(29)2[2]翁惠根,黄喆.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强化职业体能的对策分析[J].职业时空2008,10[3]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4]董翠香,周登嵩.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及相关概念的界定[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1):53.[5]王玉扩,陈庆合.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作者简介:单小东(1962-),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学科部,副教授,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体育课程论,E—mail:sxd236@163.com电话:13387329797通信地址:湖南湘潭市岳塘区书院路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41110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