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b内酰胺类抗生素珍藏版

药理学b内酰胺类抗生素珍藏版

ID:18659034

大小:686.0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8-09-20

药理学b内酰胺类抗生素珍藏版_第1页
药理学b内酰胺类抗生素珍藏版_第2页
药理学b内酰胺类抗生素珍藏版_第3页
药理学b内酰胺类抗生素珍藏版_第4页
药理学b内酰胺类抗生素珍藏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药理学b内酰胺类抗生素珍藏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Beta-lactamantibioticsβ-内酰胺类抗生素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非典型β-内酰胺类。其基本结构前者为6-氨基青霉烷酸(6-APA)后者为7-氨基头孢烷酸(7-ACA)。第一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共性【体内过程】吸收后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包括关节液、胸膜液、心包液、胆汁等,但在前列腺、脑组织和眼组织中浓度低;多数在体内不被代谢,主要以原形经肾小管分泌排出;T1/2较短,约为0.5-2h。Commonpropertiesofβ–lactamantibioticsβ-内酰

2、胺类抗生素的共性结构相似具有交叉过敏反应抗菌机制相同有6种抗菌作用耐药机制相同6-氨基青霉烷酸7-氨基头孢烷酸机体对一种化学物质过敏,就会对结构相似的其他化学物质也表现过敏。【抗菌机制】干扰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使转肽酶失活,阻碍肽聚糖的合成中的交叉联结过程,造成细胞壁缺损,失去渗透屏障作用,致使菌体膨胀、变形、破裂而死亡。2.取消细菌自溶酶抑制物的作用,活化自溶酶,促使细菌裂解、溶化、死亡。抗菌特点:繁殖期杀菌对G+作用强对人体毒性小六种抗菌作用窄谱的β-内酰胺类广谱的β-内酰胺类不耐酶的青霉素耐阳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

3、酶耐阴性菌产生的少量的酶耐阴性菌产生的大量酶穿过第一道屏障的难易程度对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对靶位粘肽合成酶的亲和力窄谱的β-内酰胺类如青霉素G青霉素V这类药物很容易透过G+菌的细胞壁粘肽层,但不能穿过G-菌的酯蛋白外膜属于只对G+菌有效,而对G-菌无效的窄谱抗生素广谱的β-内酰胺类氨苄羧苄阿洛哌拉西林亚胺培南以及某些头孢菌素类这些药物能够适度地透过G+菌的细胞壁粘肽层,又能够很好的穿过G-菌的酯蛋白外膜,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不耐酶的青霉素如青霉素G对G+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不稳定,易被该酶灭活。金匍菌易产生该酶。耐阳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如苯

4、唑西林氯唑西林第二代头孢菌素亚胺培南等能够抵抗G+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对细菌基因突变造成的靶位改变耐药是无效的。耐阴性菌产生的少量的酶如羧苄阿洛美洛西林及第二代头孢这些药可以抵抗G-菌细胞外膜中存在的少量的β-内酰胺酶,当该酶量大时,药物作用下降或失效。耐阴性菌产生的大量酶如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胺曲南亚胺曲南它们对β-内酰胺酶非常稳定,即使G-菌细胞外膜中存在大量β-内酰胺酶仍然有效,但对染色体突变造成的PBPS(青霉素结合蛋白)结构改变仍然无效。【耐药性】1产生β-内酰胺酶2PBPs发生改变3降低细胞膜通透性或加强主动外排系统4细菌缺乏自溶酶【临床应

5、用】1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蜂窝组织炎、丹毒、猩红热、咽炎、扁桃体炎、心内膜炎。2肺炎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脓胸、支气管肺炎等。6放线菌病、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7各种球菌、杆菌及螺旋体所致感染1G+球菌感染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蜂窝组织炎、丹毒、猩红热、咽炎、扁桃体炎、心内膜炎。肺炎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脓胸、支气管肺炎等。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敏感的金葡菌引起的疖、痈、败血症。2G-球菌感染淋球菌引起的生殖道淋病。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放线菌、螺旋体感染4G+杆菌感染白喉、破伤风、气性坏疽等。【抗菌谱】G+球菌G+杆菌G-球菌G-

6、杆菌其他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梭菌白喉棒状杆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伤寒沙门菌副伤寒沙门菌百日咳鲍特菌大肠埃希菌痢疾志贺杆菌螺旋体、放线菌对真菌、原虫、立克次体及病毒等无作用【不良反应】对人体毒性低,以过敏反应为最常见不良反应。各种类型变态反应均可出现。一般过敏反应:药热、药疹、血清病样反应等严重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第二节青霉素类OHHHSCH3R1—C—N—C6——C5CBACH3C——N——C—COOR2OH青霉素酶作用点青霉素类的基本结构青霉素的发展历程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1928年在一次培养肺炎球菌实验的差错中偶然发现了青霉素

7、。1929年将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英国的实验病理学上。1935年澳大利亚病理学家Flong和英国的生物学家chain合作,钱恩负责青霉菌的培养和青霉素的分离、提纯和强化,使其抗菌力提高了几千倍,弗罗里负责对动物观察试验,青霉素的功效得到了证明。于1945年经药效研究分离提纯至1949年应用于临床。1945年三人共同获得了医学生理学诺贝尔奖。来源天然青霉素从青霉菌的培养液中提得。半合成青霉素改造取代基获得一、天然青霉素Naturalpenicillins青霉素GpenicillinG【理化性质】钾盐或钠盐干燥粉末室温中稳定,易溶于水。但水溶液性质不

8、稳定,易被酸、碱、醇、氧化剂、金属离子破坏,不耐热,室温下24h大部分降解,且可生成具抗原性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