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隐逸思想研究文献

庄子隐逸思想研究文献

ID:18760617

大小:57.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9-22

庄子隐逸思想研究文献_第1页
庄子隐逸思想研究文献_第2页
庄子隐逸思想研究文献_第3页
庄子隐逸思想研究文献_第4页
庄子隐逸思想研究文献_第5页
资源描述:

《庄子隐逸思想研究文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散见于名家著述中的庄子隐逸思想一、冯友兰《三松堂全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1、到了庄周,他不仅认为天下(社会)是无足轻重的,就是天地(物质世界)也是无足轻重的了。这种极端消极的思想,是奴隶主阶级极端没落的反映。(《三松堂全集》第8卷,第240页)2、他是一个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战国时期的一个著名的隐士。(《三松堂全集》第8卷,第342页)3、庄周哲学并不能使不得志的人成为得志,也不能使不如意的事成为如意。它不能解决问题,但它能使人有一种精神境界。对于有这种精神境界的

2、人,这些问题就不成问题了,他不能解决问题,但能取消问题。(《三松堂全集》第8卷,第374页)4、可是道家也不是普通的隐者,只图“避世”而“欲洁其身”,不想在理论上为自己的退隐行为辩护。道家是这样的人,他们退隐了,还要提出一个思想体系,赋予他们的行为以意义。(《三松堂全集》第6卷,第58页)5、在这里我们看出,庄子怎样最终地解决了先秦道家固有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如何全身避害。……庄子只是用取消问题的办法,来解决先秦道家固有的问题。这真正是用哲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从实用的观点看,哲学是无用的。哲学能给

3、我们一种观点,而观点可能很有用。(《三松堂全集》第6卷,第103页)二、郭沫若《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31、庄周是一位厌世的思想家,他把现实的人生看得毫无意味。他常常在慨叹,有时甚至于悲号。(《庄子的批判》,第197页)2这种经过动荡之后的反省和失望,就是醅酿出庄子的厌世乃至愤世倾向的酵母。(《庄子的批判》,第198页)三、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第一版1、从而,如何超脱苦难世界和越过生死大关这个问题,正由于并不可能在物质世界中现实地实现,于是最终就

4、落脚在某种精神——人格理想的追求上了。个体存在的形(身)神(心)问题最终归结为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这构成了庄子哲学的核心。(《庄玄禅宗漫述》,第183页)2、儒家是从人际关系中来确定个体的价值,庄学则从摆脱人际关系中来寻求个体的价值。(《庄玄禅宗漫述》,第192页)四、胡道静《十家论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他似乎是一个感受亡国命运的没落小贵族。……他自比于惊觉末世的殷族比干,“此比干之见剖心征也夫!”(侯外庐《庄子的主观主义》,第133页)2、在庄子思想中有一个秘密,即没有国家的社

5、会和有国家的社会是一样的,国家社会人群至少在心理上是灭亡了的。(侯外庐《庄子的主观主义》,第134页)3、这两个结论实在是不能统一的,一个是弃世的脱俗,一个是处世的顺俗。结果,……而处世的宿命观便成了他的道德律的基本理论。(侯外庐《庄子的主观主义》,第149页)4、庄周的思想和活动与老子十分相似,他们是一批隐士。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批这样的有知识的小自耕农。这一批人可能是有贵族的地位下降为农民的,也可能他们不是自愿地当上的农民。……但在封建地主阶级上升,奴隶主的地位没落下降的激烈的转变中,感到有些惶

6、恐。小农的经济经不起风吹雨打,随时有破产、失去自由的危险,因而他们对剥削制度提出了尖锐的诅咒,对一切剥削者,以及为剥削者出谋献策的富贵者,也一并攻击。……先秦诸子中,老聃、庄周、许行、陈仲子、杨朱,应当都属于这阶层的思想代表。(任继愈《庄子探源——从唯物主义的庄周到唯心主义的“后期庄学”》,第198、199页)五、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2月第1版1、每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也必有其归宿,即现实问题的解决和逻辑论证的完成。庄子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是忘却现实,退缩到思想的园

7、地之中,在自己的头脑中寻求和平与宁静。庄子哲学逻辑论证的中心是如何达到“心斋”“坐忘”“见独”的境界,即如何实现与道为一、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自由。精神自由是庄子哲学的归宿。(第209、210页)六、崔大华《庄学研究——中国哲学一个观念渊源的历史考察》,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1、《论语》中的这些隐者正是庄子生活和思想的原型,庄子在生活方式上也正是个隐者。和《论语》中的这些隐者相比,庄子在家世渊源(可能是贵族后裔)、对现实社会和孔子的态度(否定的和批判的)、生活处境(低贱而贫困)等方面都

8、十分相似。不同在于,《论语》中的隐者“隐居放言”,对社会和孔子的批评,只是停留在个人经历的感性水平上,还没有形成超出生活经验本身之上的一种哲学意念,缺乏一种深刻的、具有内在逻辑的根据。而庄子却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了一种超越感性表象之上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统一的根源性观念——“道通为一”(《齐物论》),从而有自己对社会事件、人物作出判断、评价的理论标准——“仿德而行,循道而趋”(《天道》)。这样,《论语》中隐者的生活感受、政治观点,在《庄子》中就被哲学的深化了、升华了。(第363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