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改革中的制度引进和制度变迁研究

经济改革中的制度引进和制度变迁研究

ID:19148597

大小:21.93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9-28

经济改革中的制度引进和制度变迁研究_第1页
经济改革中的制度引进和制度变迁研究_第2页
经济改革中的制度引进和制度变迁研究_第3页
经济改革中的制度引进和制度变迁研究_第4页
经济改革中的制度引进和制度变迁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济改革中的制度引进和制度变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经济改革中的制度引进和制度变迁研究中国的经济改革过程,借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术语来说,表现为一种制度变迁,即旧的制度安排转变为新的制度安排。在这一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中,从外国引进某些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以至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正是制度引进引发和推动了制度变迁。本文从分析制度引进的成因、机理和“非路径依赖”环境入手,阐释引进制度的本土化和制度创新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入世,论述制度引进与包括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在内的综合性制度变迁的关系。  一、制度引进对改革的启示效应  从时空一体化的角度来看,世界范

2、围内的制度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状态是多源与一源的统一以及多元与一元的统一。也就是说,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世界各民族是在相对的相互隔绝状况下分别同时创造各自的制度的,这些制度既有不谋而合地相似的一面,也有彼此相异的地方,总体上看是多源与多元的。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的积累,各民族的交往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紧密,不同制度的交往、比较也就开始了,随之还出现了不同制度的冲突、沟通和融合,其中也包括制度的移植,即从一个民族引入异质制度并予采纳。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强势制度的侵入和扩张,也有弱势制度的被借鉴,只不过前者在制度交流中占优势。

3、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时期的制度交流呈现出一源发生单元辐射的形态,同时也伴随着多源汇集和交叉利用。进入20世纪,这种趋势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强化了,世纪前半叶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由一国向多国扩展,后半叶这些国家普遍向市场经济过渡以及经济全球化,就是现实的证明。制度引进无论在过去和现在都是经常发生的和有一定合理性的。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动,虽然可能受到苏联、东欧国家的某些启发,但基本上是基于“内在变量”的,是主要或完全针对传统计划体制的低效率的。不仅如此,改革的目标模式的初始确定,即“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启动式目标选择,

4、也是基于对自己过去和现在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但随着对外开放国策的实施,我们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递增,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逐渐引入“外在变量”,即自觉地参照了国外的制度安排。中国的改革和开放的同时性,有较强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特点,并不是偶然发生的。改革借用开放路径获得相关信息,减少信息不完全给改革决策带来的不确定性。而改革所导致的制度变迁又有利于我们对外开放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扩展。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演进,反映了“外在变量”的权重一直没有降低。这样看来,中国经济改革的过程,即是摸索、试验

5、和积累合理制度的过程,从而是一个过渡性制度安排递次替代,最后形成正式制度的过程,也是一个有选择的引进制度以及对这些制度的认识由偏到正的过程。在企业制度方面,原初的本土性的放权让利、承包制等,最后过渡到现代企业制度这一正式产权安排上来。在市场体系方面,对改革成功具有决定意义的价格自由化的实现,肯定是借鉴了西方市场经济的规则;而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其说是旧中国上海滩交易所的复活,不如说是对西方证券市场制度的大胆引进。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的确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运用,情形也是这样。至于现今,中国加入WTO并将按其规则办事,更是说明

6、了引进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改革中的制度引进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当然,毫无疑问,它不是说明中国的改革是西方化,因为我们的根本制度和民族特色没有丧失。市场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和迄今为止最有效率的体制,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市场经济在西方发轫较早,现在较成熟,而中国则相反。中国过去的计划经济的制度安排,远源在救亡图存,近因是独立生存,既具有必然性,又具有过渡性。现在发展市场经济,与其说迫于它的流行,不如说基于它的效率。而引进制度也不是全盘西化,而是源于社会大生产的共性要求。不引进,我们早晚也可能“自主地”探索并形成这

7、些制度,但那将付出巨大的“交易成本”。有选择的移植即引进制度的好处之一,便是节约了改革的成本。  二、引进制度的本土化  改革中发生的制度变迁,表现出路径依赖和非路径依赖的双重特点。“路径依赖”是诺思为研究制度变迁从技术理论引入的一个工具,用以描述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初始制度安排的刚性和惯性。改革中,对计划经济的制度安排的路径依赖主要表现在,尽管存在着中央政府方面的“强制性”因素和广大群体方面的“诱致性”因素,但某些群体出于对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和意识形态考虑等原因,表现出对制度变迁的疑虑和犹豫,从而使诸如政企不分等安排迟迟不

8、能发生显著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原有制度安排的低效率为广大群体所厌倦,新的制度安排比较旧的在这里具有更大的吸引力;由于通过“学习”,相当多的人认同了市场经济制度与中国环境的相容性,因而非路径依赖在局部和边际上表现得也比较明显,如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勃兴,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及时性效应等。这也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