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国标图集101论坛经典问题的经典讨论 - 图纸点评 - 资...

b国标图集101论坛经典问题的经典讨论 - 图纸点评 - 资...

ID:19559183

大小:71.50 KB

页数:29页

时间:2018-10-03

b国标图集101论坛经典问题的经典讨论 - 图纸点评 - 资..._第1页
b国标图集101论坛经典问题的经典讨论 - 图纸点评 - 资..._第2页
b国标图集101论坛经典问题的经典讨论 - 图纸点评 - 资..._第3页
b国标图集101论坛经典问题的经典讨论 - 图纸点评 - 资..._第4页
b国标图集101论坛经典问题的经典讨论 - 图纸点评 - 资..._第5页
资源描述:

《b国标图集101论坛经典问题的经典讨论 - 图纸点评 - 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B国标图集101论坛经典问题的经典讨论-图纸点评-资...下页上页工艺不严格,其力学指标是否达标就很难说了。不过,如果单纯直径差一点应该是可以用的,对结构的影响不大。97、梁端承受剪力最大,施工缝在此对受剪不利。98、左边接头是左端上部位于角部的负弯矩筋与集中注写的“跨中通长筋”连接,右边接头是集中注写的“跨中通长筋”与右端上部位于角部的负弯矩筋连接,三段钢筋共同构成“全跨通长筋”。如果跨中通长筋设计直径较小,这种构造最省钢筋;如果跨中通长筋设计直径与支座上部负弯矩筋相同,两端的负弯矩筋相对伸至跨中1/3跨长范围搭接一次即可,没有必要搭接两次(那样会浪费一个搭长)。架立筋是架立箍筋的构造筋,它

2、与负弯矩筋做“构造连接”而非“搭接”(因角部负弯矩筋自然也有架立箍筋的功能)。99、宽扁梁系因为建筑层高受限制而不得不采取的构件形式。100、现有一工程,地下室柱纵筋与上部结构柱纵筋直径与根数不同(上比下大/多),柱纵筋搭接位置,按03G101-1我的理解是,可以将下柱下端的搭接位置挪到下柱上端搭接。但能否将搭接位置挪到上柱下端搭接呢?否则下柱就有两处搭接头。上、下柱尽量等强等面积代换为同样直径,然后:1、相同直径者在上柱连接,2、上柱多出来的锚入下柱。如果不代换,则不可以在上柱连接。101、如果是抗震结构,最好采用附加箍筋,可以承受往复荷载引起的内力(剪力)变号,而吊筋无此功能。  应优先采

3、用附加箍筋来承担此集中荷载;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两种附加横向钢筋都同时采用的情况,如果真的有的话,那主梁的断面就应该考虑一下了;如果设计上两种情况都采用的话,那也只是为了图省事(反正钢筋也不用自己付款而已)。102、1、国家建筑标准设计规定的是“标准构造”,解决普遍性的问题。如果做不到,可以由有资格的设计或施工工程师进行修正。2、同上条。3、没有统一做法,要根据柱网密度的不同和其它因素整体考虑补救措施。施工中发生偏移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模板支偏,二是模板与支撑刚度不够浇筑时发生偏移。两种都是质量事故,加强质量管理即可控制。4、我们不提供与标准设计不同的办法,请按标准设计施工。103、经反复慎重

4、考虑,没有在修正版中加进在支座外进行连接的构造。因为标准设计以解决普遍性问题为主,一般不解决特殊性问题(事实上特殊性问题也不应标准化)。如果我们作出了在支座外连接的构造,就可能触动了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客观上引导施工界都普遍这样做。当地震发生时,梁端部位反而比跨中受力更大。在梁端部位进行连接,尚缺少经受过地震考验的实例,也缺少专门研究试验实例。如果全国范围内都采用这种做法,万一经受不住地震的考验,就要酿成大祸。于是,我们在修正版54至59页中增加了一条注:“梁下部纵向钢筋的连接应按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6.5.1和6.5.3条的有关规定进行施工。”《规程》中的规定

5、内容,基本明确了只有掌握结构内力实际分布情况的设计者才有可能确定下部纵筋宜在何处连接与如何连接,而不掌握结构内力实际分布情况的施工人员仅凭经验或直觉是难以判断的,这样可以避免可能的失误。104、点焊烧肉削弱截面,是人为造成的主要不利因素,应采用其他方式固定箍筋。仅考虑截面减小因此降低承载力是不够的,咬肉豁口处会有应力集中现象。当然,不到极限状态时不会出事。105、具体工程的设计者最清楚设计意图,应请设计者明确106、图纸中主次梁交接处在主梁上每边3个间距50的加密箍,质监站来检查时说应是4个,要求整改,理由是原本梁上也有箍筋。还举了例子说:加你500元工资,是不是原来工资就没了呢?!  我认为

6、这样做法不对,例子也不妥。用剪力墙与AZ关系差不多吧。配筋一样的在暗柱处剪力墙纵筋可以不做的。一般较密箍筋取代较稀箍筋,但多放一道倒没什么坏处,也不属于错误,因为规范要求全是“≥”,大学教科书里才是“=”。理解P62页三款,我理解应当是:当设计标明是附加N根箍筋,应是在原箍筋不变的情况下,附加;若采用图集的总配筋值标示,应理解除为次梁两侧应加设的总箍筋数量。另外,印象中好象陈老师在某贴内答复,主次梁交接部位,主梁箍筋照常布设。理解P26页三款,我理解应当是:当设计标明是附加N根箍筋,应是在原箍筋不变的情况下,附加;若采用图集的总配筋值标示,应理解除为次梁两侧应加设的总箍筋数量。另外,印象中好象

7、陈老师在某贴内答复,主次梁交接部位,主梁箍筋照常布设。主次梁交接处指主次梁相交重叠的部分,主梁在该处的箍筋照设的前提是次梁两角部纵筋的中心距离大于主梁箍筋间距。若小于或等于就没有设置的必要了。107、1  p36机械连接中,相邻纵筋交错机械连接的间距"大于等于35d"是否应该为"大于等于500大于等于35d".2  p38"中柱柱顶纵向钢筋构造"中,若实际kz上面为上翻梁(梁底同板底平),且柱顶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