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经脉及腧穴ppt课件

十四经脉及腧穴ppt课件

ID:19717056

大小:2.28 MB

页数:38页

时间:2018-10-05

十四经脉及腧穴ppt课件_第1页
十四经脉及腧穴ppt课件_第2页
十四经脉及腧穴ppt课件_第3页
十四经脉及腧穴ppt课件_第4页
十四经脉及腧穴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十四经脉及腧穴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十四经脉与腧穴针灸学简史针灸学从产生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个人临床实践对针灸知识的初步认识,大约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具有代表性的医家有传说中的岐伯、伯高、少俞等和春秋时期的名医医缓、医和等。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经脉的文献,即“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其中对十一经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及灸法进行了论述,这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反映了经络系统认识的早期面貌。(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主要从战国到秦汉,以《黄帝内经》成书为标志。《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脏腑

2、、经络、气血津液等为主要内容,从总体上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治方法和原则,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体系。其中对经络的循行和病候、腧穴、针灸方法及适应症、禁忌症等,也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中有大量篇幅专门论述针灸学理论和临床治疗,故被称为“针经”,标志着针灸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三)针灸学术发展时期魏晋时代的皇甫谧在魏甘露间(公元256~260年),将《素问》、《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著作的针灸内容汇而为一,编撰成《针灸甲乙经》,共收录349个腧穴的名称、定位和刺灸法,并对各科病证的针灸治疗进行了归纳和论述,成为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继《黄帝内经》

3、之后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在针灸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隋唐时代,针灸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唐初时针灸已成为专门的学科,设“针师”、“灸师”等专业称号。隋至唐初的甄权、孙思邈,都是精通中医各科的大医学家,在针灸学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唐代以后,五代、辽、宋、金、元时期,相继建立了更为完善的针灸机构和教育体系,设立针科、灸科,在课程上确立了《素问》、《黄帝八十一难经》和《针灸甲乙经》为必修科。北宋的针灸学家王惟一在经穴考订和针灸学教具方面作了开拓性的工作,他对354个明堂孔穴进行了重新考订,于公元1026年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雕印刻碑,由政府颁布;公元1027年,

4、他设计了两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供针灸教学和考试使用;这有力地促进了针灸学向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为针灸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新径。明代是针灸学发展史上较为活跃的时期,具体的表现在对前代针灸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出现了许多学术流派和争鸣,创立了丰富的针刺手法,对于没有归经的穴位进行归纳而形成"奇穴".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有陈会的《神应经》、徐风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发挥》、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吴昆的《针方六集》、汪机的《针灸问对》、张介宾的《类经图翼》、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等。《针灸大全》对针刺手法进行了收集和评述;《针灸问对》则对针灸学术问题设立

5、了80多条问答,是一部学术争鸣的著作。《针灸大成》可谓是继《针灸甲乙经》后,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该书是杨继洲在家传的《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编历代诸家针灸学术观点、实践经验,是后世学习、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文献。(四)针灸学术的衰退时期清代针灸学开始走向衰退,当时医者多重药轻针。但在这一阶段,针灸著作主要有吴谦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廖润鸿的《针灸集成》及李学川的《针灸逢源》(记载穴位361个),(五)针灸学术的繁荣时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国家制定了发展中医的政策,中医针灸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中医院校、中医医院和研究机构,针灸

6、学作为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针灸科是必设的科室。经穴解剖概况利用现代解剖学方法从宏观方面对穴位进行的层次解剖、断面解剖等研究,初步证实了穴位同神经、血管、肌肉、肌腱之间的关系。十二经穴与周围神经有密切关系例1:上海第一医学院对十二经324个穴位的解剖研究表明,其中323个穴位(占99.6%)均与周围神经有关。例2:徐州医学院的研究也证实,全身361个穴位中,靠近神经主干者205穴(占56.8%),其中靠近皮神经主干者104穴(占38.8%),靠近深部神经主干者122穴(占33.8%);例3:上海中医学院对十二经309个穴位的解剖观察表明,针刺进穴位后直接刺中神经干

7、者152穴(占49.19%),针旁0.5厘米内有神经干者157穴(占50.81%)。穴位与非穴位比较,非穴位区神经干支比穴区较少。例:Nakazo等对动物及人体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组织中神经纤维数量作光镜、电镜观察,并经计算机统计发现,两者神经纤维密度之比为7.225.26(约1.4倍)。穴区与非穴区比较,穴区的皮肤、皮下、肌层等不同层次内所包含的特异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神经束和神经丛等神经装置要丰富得多例:Kellner曾对11个不同穴位进行过12000个组织学的连续切片观察,结果发现经穴部位是效应器和感受器明显集中的部位。一个感受器所支配的皮肤表面面积在穴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