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世明言》中死亡书写的道德教化

《喻世明言》中死亡书写的道德教化

ID:19763169

大小:34.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05

《喻世明言》中死亡书写的道德教化_第1页
《喻世明言》中死亡书写的道德教化_第2页
《喻世明言》中死亡书写的道德教化_第3页
《喻世明言》中死亡书写的道德教化_第4页
《喻世明言》中死亡书写的道德教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喻世明言》中死亡书写的道德教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喻世明言》中死亡书写的道德教化  摘要:“劝善”是《喻世明言》的创作意图之一,基于此,死亡书写是小说家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本文将《喻世明言》中的死亡书写分为惩罚性死亡、献身性死亡、灾难性死亡和生存性死亡四大类。其中生存性死亡属客观死亡,略去不谈。通过对死亡类型的细分,不难发现小说家期望借惩罚性死亡惩戒坏人恶事,借献身性死亡褒扬好人义事,借灾难性死亡批判使无辜者受难的死亡制造者,从而实现其道德教化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喻世明言;死亡书写;道德教化;劝善  《喻世明言》作为俗文学的优秀之作,其功能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以

2、意度之,则俗文之兴,当由二端,一为娱心,一为劝善,而尤以劝善为大宗。”作为市民日常的娱乐消遣方式之一,《喻世明言》的“娱心”功能不必赘述。而“劝善”功能则是通过描写人物的悲欢离合进而实现直接或间接的道德说教,其中,死亡书写是小说家最常使用的方式之一。道德因素隐含在整个死亡叙事过程中,成为作者构建死亡情节的重要情感指向。  纵观《喻世明言》中的死亡情节,可将其分为四大类:惩罚性死亡、献身性死亡、灾难性死亡和生存性死亡。其中,生存性死亡是一种客观死亡,比如人物因年岁高而老死、病死。这类型的死亡反映的是自然界生命生存的基本法

3、则,并不一定承担特定的旨意,它往往只是构成叙事或抒情的一个环节,或推动情节发展,或表示故事尘埃落定,这类型的死亡书写往往不存在小说家的主观道德褒贬,故而略去不谈。下文将分三个部分,着重探讨惩罚性死亡、献身性死亡和灾难性死亡背后的道德教化。  一、惩罚性死亡  惩罚性死亡是指人物因犯错而遭受来自外部力量的制裁。既有惩罚,则必有受惩方和施惩方,受惩方是指因犯了错误而需要承担的相应责罚的一方,即日常所说的代表“坏”、“恶”的一方,而施惩方则代表了制定规则的评判方,是代表“好”、“善”的一方。小说家通过施惩方的行为和言语来弘扬

4、正义,通过受惩方得到应有惩罚来警示世人,两者的共同目的都是“劝善”。而根据受惩方与施惩方的关系,又可将惩罚性死亡细分为受惩方与施惩方分离的死亡、无明显施惩方的死亡、受惩方与施惩方合一的死亡。  受施分离是惩罚性死亡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在《喻世明言》中极为常见,通常表现为作恶多端的坏人受到来自正义力量的制裁。在这类死亡书写中,受惩方与施惩方十分明确且截然分离,受惩方无恶不作,最终受到来自施惩方的严厉制裁。如在第十五卷《史弘肇龙虎君臣会》中,尚衙内见色起意,却“见主人不肯,今日来此掀打”,最后被郭威一刀了结。再如第二十卷《陈

5、从善梅岭失浑家》中的镇山虎杨广,“占据南林村,打家劫舍,杀人放火,百姓遭殃”,最终被陈从善一矛刺于马下,“枭其首级,杀散小喽??”。小说家通过书写受惩方的死亡,印证“恶有恶报”的朴素道德观,从而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然而在这类故事中,施惩方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死后的灵魂。比如在第二十四卷《杨思温燕山逢故人》中,韩思厚之妻郑义娘为夫守节而死,韩思厚发誓“我当终身不娶,以报贤妻之德”,然而却因贪恋美色娶了孀妇刘金坛。刘金坛原是冯六承旨之妻,其夫死后,“其妻刘氏发愿,就土星观出家,追荐丈夫”,然而她也违背誓言,花钱还俗后嫁给

6、韩思厚。违背誓言的两人最终被两个鬼魂掷入水中溺死。“一负冯君罹水厄,一亏郑氏丧深渊”,两人的死亡也恰恰说明了“善恶临终总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报应观,这对于听者而言,无异于一场形象生动的道德说教。  无明显施惩方的死亡是指施惩方模糊不清。在这类死亡中,死亡个体虽然也是被惩处而亡,然而施惩方却是隐匿的,施惩方的执行权实际上大多由具有抽象意义的某种道德标准承担。从受惩方的意愿来看,其死亡并非出于主动自愿,而是被迫接受,受惩方无力逃脱死亡的惩罚,小说家的道德教化目的也随之达成。这类死亡在《喻世明言》中多表现为人物突然生病,

7、最后小病致死。如在第一卷《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陈大郎“只图自己一时欢乐,却不顾他人的百年恩义”,设计与蒋兴哥之妻三巧儿偷情,后得知蒋兴哥休了三巧儿,突然受惊害病,“这一惊非小,当夜发寒发热,害起病来。这病又是郁症,又是相思症,也带些怯症,又有些惊症,床上卧了两个多月,翻翻覆覆只是不愈”,最终病死他乡。他的死并非自愿,而是小说家的刻意安排,小说家想借陈大郎之死教化世人“殃祥果报无虚谬”。再如第二十六卷《沈小官一鸟害七命》中的张婆,其丈夫张公谋财害命,张婆见老伴被凌迟而死,“惊得婆儿魂不附体,折身便走。不想被一绊,跌得重

8、了,伤了五脏,回家身死”。张婆虽无害人,但她享用了丈夫杀人得来的不义钱财,故而也遭了报应,正应了说话人在结尾处所说的“积善逢善,积恶逢恶。仔细思量,天地不错”。在这类的故事里,无形的道德准则获得了施惩权力,俨然如一个无所不知、无处不在的神明,作恶者谁也逃脱不了受惩罚的命运,迟早会接受死亡的审判,故而这种死亡书写的道德警示力度也就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