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长亭送别》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长亭送别》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4

ID:19938034

大小:8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08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长亭送别》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长亭送别》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长亭送别》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长亭送别》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长亭送别》说课稿一  、开场白: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亭送别》。二、说教材:《长亭送别》选自新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课文节选部分曲词优美,文采飞扬,高中语文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据以上内容和所教学生特点,将学习目标确立为:1、识记有关文学常识,了解故事情节。2、鉴赏曲词的美3、欣赏莺莺的人物形象。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之作,它的作者王实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语

2、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才斑斓的元曲语汇.吸收借鉴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写作,而且对加厚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的学生的鉴赏能力又非常有限,有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把曲词鉴赏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用比较分析法来突破。三、说教法: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迁移教学法它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信心,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运用学过的古代戏剧知识,通读课

3、文,了解故事情节。2、比较分析法它能增强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主体意识,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本节课课中主要体现为让学生将书上内容与老师习进行以及动画类比,突破重点和难点。3、启发--发现探究法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四、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动口动脑动手,讨论分析法。   2、鉴赏诵读法。五、说教学程序: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同时

4、,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所以,要3用心爱心专心对剧中人物形象有更深的认识,就要对全篇的情节有细致的了解。因此,在进行新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如下准备和预习:观看影片<<西厢记>>,,运用上节课的有关戏剧知识,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完成学习目标1。1、为了检测预习的落实情况,我设计了三道预习检测题、检测预习。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我用动画《送别》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3、鉴赏曲词:

5、教师下水,学生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为突破重点难点,根据教学内容,我先下水改写了文中的两首曲词,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比较,加上教师的启发,贯彻大纲"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育理论,自己动手品味出戏曲的色香、味,完成教学目标1。主要有以下几个程序:(1)、出示自己改写的两支曲:第一支是结尾两曲中的[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我改写如下:第二支是开头三曲中直抒属胸臆的[叨叨令],改写如下:通过比较学生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第一首有情有景形成一种艺术氛围,第二首直接

6、抒情感觉就不如第一首好。(2)、带着这个知识,再让他们自由朗读曲词,在读的时候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A、课文具体写了哪些时间和地点的景物。    B、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C、课文中的哪段曲词与以前学过诗词的相似?通过提示学生自然得出了曲词的美在于意象的选用、情与景的交融、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几个方面。(3)、再问:第一支曲《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你会想象出那些画面?再次观看动画《送别》结合画面,通过类比学生会得出好的语言不仅形象,更能使人产生诗意的联想的结论。4、分析人物形象: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在这一课中崔的比

7、山高,比海深,比无边的芳草更加无边无际的深情,感染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条更加久远的历史长河,莺莺的形象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素材,因此,分析莺莺的形象也是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这里,我一方面借助优美的画面给学生形象的展示,便于引发他们的联想,另一方面以优美的诗句启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动口动脑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来。(1)根据画面复述故事情节。(2)问:古人云“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多情自古伤离别”在别离面前莺莺有哪些表现,刻画了她怎样的性格?(讨论发言)5、学生学到知识后,通过当堂训练,知识巩固的才牢,于是,我设计了以下几道习题让学生趁热打铁,巩固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