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下

电针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下

ID:20067135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08

电针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下_第1页
电针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下_第2页
电针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下_第3页
电针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下_第4页
电针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下_第5页
资源描述:

《电针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电针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下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的特点。在各种功能障碍中,偏瘫患者占50%~70%,偏瘫恢复是当今世界医学难题之一。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使患者运动困难,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影响其生活质量。其中肌张力增高是偏瘫恢复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缓解或抑制下肢痉挛状态已经成为脑卒中康复关键。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降低肌张力,有效缓解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状态成为当前医学界的重要课题之一。我院从2010年采用电针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对临床疗效进行量化、客观化评定,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2、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患者,共计10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1]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纳入本项研究病例经治疗后,其中治疗组脱落1例,剔除1例,对照组脱落2例,剔除1例。治疗组48例,男29例,女19例;年龄50岁~69岁(61.32岁4.32岁);病程最短8d~16d(12.31d4.45d);合并高血压19例,糖尿病11例,冠心病9例,高脂血症9例。对照组47例,男27例,女20例;年龄52岁~68岁(61.51岁4.47岁);病程10d~17d(12.75d4.82d);合并高血压17例,糖尿

3、病13例,冠心病10例,高脂血症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纳入标准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符合脑梗死、脑出血的诊断标准[2];年龄40岁~70岁;下肢为痉挛状态;病程2周~12周;认知功能基本正常,治疗与评定能够合。1.3排除标准既往有脑卒中病史并遗留有肌张力增高;脑卒中病情不稳定患者,如失语、意识不清或认知功能障碍严重者;年龄大于70岁或小于40岁者;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既往有其他神经肌肉疾病及类风湿、骨折、外伤等严重影响肢体功能的疾病。1.4治疗方法针刺组

4、:选取腰2骶1(L2S1)两侧的夹脊穴,选用0.30mm40mm毫针(华佗牌针灸针),针尖向脊柱方向,针身与皮肤呈45角斜刺0.8寸~1.2寸,以60次/min速度均匀捻转,力度以局部有麻胀感为宜。L2、L4、S1接G68051型多功能电针治疗仪,输出波形为疏密波,输出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通电25min。每周治疗6次,翌日休息1d,共治疗6周。委中穴刺络拔罐: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刺破血络,根据体型部位的不同选取相应型号的玻璃罐,出血量5mL左右,留罐5min~10min,隔3d治疗1次。常规针刺组:取穴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3],均取患肢,采用平补平泻手法

5、,得气后留针25min,每周治疗6次,翌日休息1d,共治疗6周。1.5疗效评定标准采用评价量表,按照统一格式填写,每项评定项目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均进行1次评定。痉挛程度评定:采用改良的Ash针对脑卒中后偏瘫的恢复过程,提出了著名的6阶段恢复理论[7],即偏瘫患者其肢体的恢复经历了弛缓(无反射)(Ⅰ期)、轻度痉挛,出现联合反应(Ⅱ期)、痉挛加剧,可随意引起协同动作(Ⅲ期)、痉挛减弱及出现分离性运动(Ⅳ期)、自主性运动建立(Ⅴ期)、运动接近正常(Ⅵ期)的6个阶段。而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关键是能否在第三阶段肌张力逐渐明显增高出现痉挛时顺利地使肌张力逐步降低进入第四阶段,出现分离运动。痉

6、挛程度与偏瘫患者运动恢复阶段密切相关,一般于发病2周后开始出现并逐步增强,于协同运动充分时达到高峰,之后随分离运动出现同步下降[8]。因此抑制患者肢体痉挛和诱发部分分离运动,纠正异常运动模式,建立正常运动模式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关键,也是临床康复的一大难题。偏瘫痉挛状态主要表现为筋脉拘急,病位在筋,当属十二经筋的病症,以气血不通,筋脉受损,筋失濡养而拘急为主要表现。《灵枢邪客》篇指出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也。《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因此针对本病应当舒筋通络,活

7、血祛瘀。腰2~骶1组成腰丛神经,包括股神经、闭孔神经,支配下肢后肌群。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督脉与膀胱经皆挟脊而行。督脉别走太阳,督脉与膀胱经相互联络、别走、共主一身之阳,且五脏之背俞穴均在膀胱经上,故督脉与膀胱经对于调节五脏六腑之阴阳平衡有着重要作用。腰部夹脊穴是位于腰背部的经外奇穴,位于各个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位居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中,恰是督脉与膀胱经经气重叠之处,针刺此穴可以联络两经,起到调和气血、舒筋缓急的作用。腰部的华佗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