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儿痉厥

试论小儿痉厥

ID:20104877

大小:5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09

试论小儿痉厥_第1页
试论小儿痉厥_第2页
试论小儿痉厥_第3页
试论小儿痉厥_第4页
资源描述:

《试论小儿痉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论小儿痉厥【关键词】热厥“热厥”是常见的儿科病证之一,《素问》曰:“阳气衰于不则力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从阴阳偏盛偏衰提出寒厥手足寒,热厥手足热的观点。而后世所说的寒厥、热厥从症状上来说皆为手足寒,从病理上则是内寒或内热所致。对于由热性病所致的热厥张仲景在《伤寒论,厥附篇》屮说:“伤寒从一二日至四五U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I之……”指出了“热厥”的病理转机和用清热攻下的治疗方法,清代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中提出“随热之浅深,而为厥之微甚也”。说明了热邪与厥的密切关系。痉厥的病因病

2、机小儿脏腑娇弱,气血阴阳未充,肌肤柔嫩,神气怯弱,故易感受病邪,在病理状态时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有病易于传变。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不论外感六淫,或内伤饮食,内外之邪易从热化、火化,故所患热病最多。若邪热炽盛,阴液耗伤,火甚生痰,秽浊之邪内闭,阻塞气机上蒙清窍,邪陷心包,扰乱神明,则见壮熟,神昏窍闭等痉厥的先兆症状。小儿肝常有余,肝为风木之脏,主筋脉,内寄相火,赖肾水滋养,而火旺生风,风盛则动,风助火势,风火相煽,再加热盛必伤阴,精血亏损,水不涵木,筋脉失养,则肝风内动,气机逆乱,横窜径络则见惊厥、抽风等证。由于内

3、热过盛阳气闭郁于内,不能布达四肢,则见胸腹部灼热,四肢发凉,不恶寒,反恶热等症状,若正虚邪实,正不胜邪,临床上又可出现邪毒旺盛之“闭症”,亦可出现正气虚衰之“脱症”。儿科临床中“症”与“厥”并不易截然分清,往往可见“痉”与“厥”并作的现象,这种征象属于一种寒热格拒阳盛于内,格阴于外的现象,又称“阳盛格阴”。手足厥冷是假寒现象,内热才是疾病的本质。祖国医学关于疫厥的论述及其在临床中的指导意义汉代张仲景曰:“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说明了痙厥的轻重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高热病情重、年龄小的,抽搐时间长又发作频繁,发生后

4、遗症的可能性就大,反之亦然。所以及时果断设法控制痙厥对积极预防后遗证有一定的帮助,这一论述对判断病情及预后有现实的临床指导意义。明代王纶在《明匮杂著》中说到“惊病而肝木自旺者为急惊,目直视或动摇,手足抽搐,风痰上壅等症,此为有余,宜伐木泻肝,降火清心……”“肝需有余,存余之病似重急而治却易,见效亦速……”。临床凡见动、摇、惊、搐搦等症状皆责之于肝,正如《内经》屮“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通过古中今用,为现代临床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痉厥的临床处理处理痙厥时要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为原则。高热毒盛,热在气分,邪热入阳

5、,热盛伤津,用白虎汤加减,若有形之热结腑实时,用调胃承气汤加减清泄劲里热,口渴加花粉;头痛加菊花;湿热郁结嗜睡加莲子心、菖蒲、郁金;痰热抽搐加胆南星、竹沥、天竺黄;颈项强,抽搐加钩藤、僵蚕、石决明、羚羊角,配服紫雪丹清热解毒,镇痉开窍。若热入营血或气血两燔,热深毒重时,应清热解毒,凉血救阴,佐以平肝镇痉开窍,应以清瘟败毒饮为主方加减。若有窍闭痰瘗时,配服牛黄清心丸或安宫牛黄丸或小儿回春丹等通窍化痰,或选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加羚羊角、钩藤、全蝎、天麻;发斑或出血点多时可配服化斑汤,若为重症肺炎并发痉厥,则是风火痰热闭郁肺经,气逆

6、不宣所致,改拟宣肺化痰,清热解毒开窍。如病情危重,症见高热面灰清,门唇发紫,出冷汗皮肤发薏,手足冰冷,脉细数或微细等急当益气救津,回阳固脱,选用参附汤合参脉散,待病情缓解再行辨证论治。综上所述,小儿痉厥与急性热性病密切相关,宗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的原则,结合现代医学积极治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