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论语选读4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4

ID:20361834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08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4_第1页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4_第2页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4_第3页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4_第4页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4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二语文论语选读4f第M二N教Z育资n源网+【教学目标】  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2、掌握《论语》中状态形容词的两种类型:叠音词和带形容词词尾的。  3、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4、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4、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文化内涵】  1、从孔子对三人言志的态度,分析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孔子为何要“与点”?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发表不同见解,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  3、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

2、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一高二语文论语选读4f第M二N教Z育资n源网+【教学目标】  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2、掌握《论语》中状态形容词的两种类型:叠音词和带形容词词尾的。  3、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4、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4、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文化内涵】  1、从孔子对三人言志的态度,分析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孔子为何要“与点”?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发表不同见解,深入了解孔子的思

3、想。  3、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一高二语文论语选读4f第M二N教Z育资n源网+【教学目标】  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2、掌握《论语》中状态形容词的两种类型:叠音词和带形容词词尾的。  3、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4、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4、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文化内涵】  1、从孔子对三人言志的态度,分析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孔子为何要“与

4、点”?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发表不同见解,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  3、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一.整体感知文本,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1、诵读感知,用原文语句回答:  (1)文中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分别是什么?  (2)孔子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志向的?  【补充材料】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论语•公冶长》)  2、质疑解答,归纳状态形容词。  (1)“率尔”的“尔”何意?找出文中和它用法一致的词。  (

5、2)请同学们归纳已学过的有关形容词词尾的例句。  (3)《论语》中重视用形容词描摹情状,除了这种带形容词词尾结构的,还有的则是叠音词,如“文质彬彬”,“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请同学们对《论语》中已学过的这类状态形容词作归纳。  二.研究性学习与拓展  【问题】既然孔子认同前三子的志向,那为何对待前三子和曾皙的态度截然不同?文中曾晳的志向是什么?他的志向和前面三人的志向有什么不同?  【明确】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这一入世精神的,而曾晳的志向历来则有两种理解。  1、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礼治”的最高理想。

6、  曾皙所言句勾勒了一幅童子、冠者风咏而乐的图画。孔子的太平社会就是行仁复礼恢复西周以来君臣有序的等级制度,建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和谐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教导子弟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子者言志,或言使有勇,或言使足民,或言为小相,都非常契合孔子实现理想的现实步骤,曾皙则用非常感性的图景表达了这一志向。  【补充材料】历代学者的相关言论:  ①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杨树达《论语疏证》)  ②曾皙对孔子言其志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曰:“吾与点也!”鲁设雩祭于沂水之上。暮

7、者,晚也;春谓四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歌咏而祭也。说论之家,以为浴者,浴沂水中也。风干身也。周之四月,正岁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风干身?由此言之,涉水不浴,雩祭审矣。(王充《论衡•明雩篇》)  2、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归隐的人生境界。  孔子一方面主张积极从政,另一方面,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情况下又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甚至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表示想要放弃追求去过一种清淡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