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视野下的深度报道片论

全媒体视野下的深度报道片论

ID:20387570

大小:5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09

全媒体视野下的深度报道片论_第1页
全媒体视野下的深度报道片论_第2页
全媒体视野下的深度报道片论_第3页
全媒体视野下的深度报道片论_第4页
资源描述:

《全媒体视野下的深度报道片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全媒体视野下的深度报道片论  【摘要】在全媒体视野下,深度报道成为传统媒体坚守和拓展的重要阵地,深度报道记者不仅需要智慧和勇气,也需要不同于普通记者的人文素养、专业训练,更需要机制和技术的有效保障。  【关键词】深度报道;能力;创意;技术  新媒体挤压了传统媒体的空间,在X络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报道者,通过一部就可以实现现场直播,所以催生了“公民新闻运动”。喻国明教授认为,在媒体动态性的新闻中70%以上都是由公民或者个人用新形式来发布的,而真正专业媒体所占的份额已经退至30%以下。[1]新华社报道央视大火,比天涯X友晚

2、了1小时40分钟!  “公民新闻运动”的报道者是作为个体存在的,而深度报道则永远是留给专业人士,留给社会化、组织化的传媒的,这也是传统媒体的“魂”,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度报道是传统媒体的“最后阵地”。  一、传统媒体的“最后阵地”  在新媒体的挤压下,传统媒体的角色和使命也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过去我们来决定老百姓知道什么,现在我们和老百姓一样,有时甚至许多X民比我们知道得还早。  过去强调媒体的功能是耳目喉舌,现在看来,媒体代言者的角色在下降,平衡者的角色在上升。  当然,这是我们传统媒体应该承担的人文关怀,也是我们应该

3、担当的社会责任。尽管一家传统媒体不可能有成千上万名记者,不可能在每一个事发现场都布置记者,社会成员才是事件的第一见证人,在这方面我们无法跟他们抗衡,但很多事件,需要很高很强的专业调查,需要长期培训形成的专业素养,这些领域里传统媒体仍然有自己的阵地。组织化的运作,是个人无法替代的,传统媒体创造更多的组织模式去组织未来的工作,来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那份责任和使命。  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让人也窥见了“X络暴力”的力量。在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社会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却大量存在。[2]  这些促使人们思考,X民的意见真的全

4、部代表了舆论的意见?有多少舆论被X络“绑架”的事件发生?传统媒体用什么来引导舆论新格局,来纾解长期以来的社会矛盾?  这是作为“社会守望者”的媒体新的使命和内涵,要力促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不能让社会形成“绝望阶层”。  二、深度报道需要“特殊能力”  深度报道往往体现为媒体与相关部门的博弈。在许多报道的采写过程中,记者经常要与时间赛跑、与公关赛跑、与禁令赛跑。  很多报社都在探索深度报道记者的考核机制,给能力更强的记者以较高的报酬。  《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山西疫苗乱象调查》,其记者王克勤仅调查就做了半年之久,这也需要有较高

5、的收入保证,这在全国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南方都市报的深度报道记者,半年只要完成8条稿件,就可以拿到记者中等以上的收入,月收入1万多元。  广州日报提倡深度报道记者要具备6种能力:判断能力、突破能力、对话能力、逻辑能力、文字能力、编辑能力。  进行深度报道,要求记者对中国社会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对新闻事件能够进行价值判断;能够无限接近采访对象,能够突破采访中的重重障碍;能够与不同的采访对象深入对话;当然,还需要较强的逻辑能力、文字能力和编辑能力。  三、“核潜艇”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经济时报的王克勤,被称为新闻界的“核潜艇”

6、,平常不见踪影,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撂出一个“导弹”来。他的经验对采写深度报道很有借鉴意义。  王克勤做的很多报道类似西方的揭丑报道、扒粪报道,遇到过冷处理、热处理、黑处理、软处理。《北京出租车乱象》等报道,把北京出租车行业长期奉行的潜规则大白于天下。办法是:不断质疑、小心求证。他经常说的话是:骂一个人是流氓不是本事,证明一个人是流氓才是本事。  在采访中,王克勤的原则是“捡垃圾”原则,坚持地毯式搜索,经常采取潜伏式采访。王坚持大量研究档案文件,从法定文件里找冲突,往往可以发现蛛丝马迹。  在写作中,王的原则是下苦工夫。一靠扎

7、实、细密的调查核实作保证,二靠严谨、理性、平实的陈述作保证。“只有脚上有泥巴,手中才有好故事。”  王克勤的报道,矛头直指某些权力部门,曾经因此连累了两位总编辑。他的一些做法我们党报记者无法效仿,但他的新闻理想与执著,以及重视证据的做法,都不由得让我们这些传媒人肃然起敬。  四、深度报道是“创意产品”  《南方周末》以其品位、深度成为纸媒中的佼佼者,被称为“可能是中国大陆最后消失的一份报纸”。  南方周末新闻总监郭光东曾经分析了2009年全年的重点策划,他认为,《南方周末》一方面抓调查,一方面抓创意。《南方周末》的很多报道

8、都不是首发,但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根本在于创意制胜。  《南方周末》的创意,得益于长期实行的“头脑风暴”——面对面交流。每个星期的周一,是大家在一起碰撞和寻找创意的时间:没有上下级的界限、完全跟着直觉走。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85%以上的创意不是来自苦思冥想,而是来自面对面的碰撞交流。《唵嘛呢叭咪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