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谋杀了隐私?(上)——从“人肉搜索”看隐私权的困境与出路

谁谋杀了隐私?(上)——从“人肉搜索”看隐私权的困境与出路

ID:20440659

大小:5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3

谁谋杀了隐私?(上)——从“人肉搜索”看隐私权的困境与出路_第1页
谁谋杀了隐私?(上)——从“人肉搜索”看隐私权的困境与出路_第2页
谁谋杀了隐私?(上)——从“人肉搜索”看隐私权的困境与出路_第3页
谁谋杀了隐私?(上)——从“人肉搜索”看隐私权的困境与出路_第4页
谁谋杀了隐私?(上)——从“人肉搜索”看隐私权的困境与出路_第5页
资源描述:

《谁谋杀了隐私?(上)——从“人肉搜索”看隐私权的困境与出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谁谋杀了隐私?(上)——从“人肉搜索”看隐私权的困境与出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的数字化生存日益成为现实。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技术一日千里,乃至发展到令人谈虎色变的“人肉搜索”、“X络追杀”。从发展历程来看,先后有“高跟鞋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姜岩死亡博客”事件、“周正龙虎照”事件、“海事官员猥亵女童”事件、“南京官员天价香烟”事件等。可以说,当今世界,个人隐私已经陷入了X络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任何人可以通过X络查询对方的许多基本信息,其量远远超过希特勒通过恐怖政策获取其极权统治下的居民的信息量。[1]在这个高科技构成的“美丽新

2、世界”里,有学者索性宣称“隐私已经死亡”![2]面对海量信息时代的隐私权难题,随着《徐州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地方性立法规制的尝试和中国“人肉搜索第一案”的宣判,“人肉搜索”成为目前争论最为激烈的公共议题,是耶非耶,本文拟就“人肉搜索”和隐私权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一、卿本佳人,奈何从贼——“人肉搜索”的是与非搜索引擎是利用机器自动化的收集X络信息并有序化的一种技术。“人肉搜索”[3]区别于传统搜索引擎。它主要是指通过集中许多X民的力量去搜索、整合信息资源的一种机制,它可以有效利用互联X上的google、百度等自动化搜索引擎及各X民在日常生活中所

3、能掌握的点滴信息来进行信息汇总。这种搜索行为之所以被称为“人肉搜索”,主要是为了区别于传统的信息搜索和机器搜索,因为它把单纯从互联X上通过X页寻找信息来获取答案的行为,通过提问的方式指向了广大X民本身。[4]可见,“人肉搜索”不是单纯的技术工具,而是包含了X络民众的群体性行动,不仅涉及到虚拟的X络世界,更是深深介入了现实的日常生活,是一种“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人X合一”的新型信息搜索和传播方式。它具有如下五个特点:第一,依托X络。“人肉搜索”是一种典型的互联X现象。互联X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及时性,为“人肉搜索”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4、只有借助BBS、博客等公共发布平台以及google、百度等信息搜索引擎,“人肉搜索”这种“信息共产主义”才能成为现实。可以说,没有互联X就没有“人肉搜索”。第二,目标明确。“人肉搜索”不像“维基百科(isrepresentation)造成的一些利用被利用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隐瞒自己的收入、前途、观点以及其他,为的是操纵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20]“隐私”(privacy)与“窥私”(prying)可以被视为两个经济产品,就像经济学上通常对萝卜和啤酒的看法一样,我们可以将“隐私”和“窥私”视为纯粹的消费品。并且将两者作为工具性价值(instrumen

5、talvalues),而非终极价值(ultimatevalues),这意味着作为一种手段,“隐私”负担效用最大化的使命。[21]法经济学派认为,信息流通是社会知识和财富增加的必要条件之一,丰裕繁荣的现代社会是建立在信息自由流动之上的,人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信息做出对自己有利并可能对社会也由利的决策,而以牺牲信息的自由流动和累积为代价过度的保护隐私,将导致交易成本过高和遏制社会知识创新的不良后果。二、“暴民”是怎样炼成的——X络暴力的罪与罚“人肉搜索”彰显出免费、自愿、共享的X络社会核心价值,构建了一种“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信息共产主义”,这本来可以造

6、就一个信息乌托邦。“人肉搜索”在造就“维基百科”、“百度知道”等建设性力量的同时,也开出了“X络追杀令”这朵“恶之花”。为什么我们播下龙种,收获的总是跳蚤?有学者坚决否定“人肉搜索”,但究其实质,其反对的不是“人肉搜索”而是X络暴力。[22]“人肉搜索”只是实施犯罪的工具,而工具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工具本身是不应受到惩罚。问题不在于互联X络和“人肉搜索”,而在于人性的幽暗。“人肉搜索”是一种X络社会的民众群体行为。为什么实际生活中安分守己的好公民,在X络世界里转眼变身成为“暴民”,作出挑战现实生活道德底线的“暴行”来?“X民暴民化”的成因,谋杀隐私的幕后

7、推手,乃是X络社会人群的大众心理。大众心理有三大“原罪”:其一,群体非理性作为个体,无论其如何聪明绝顶,一旦融入到集体群众之中,其智商、情商及道德水准,无不马上降低为最低水准。在群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23]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性和思想全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一种集体心理。[24]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存在,受群体精神统一律的支配,即在特定事件群众集结、情感亢奋的场景中,个人思想感情必定弱化乃至泯灭,会不自觉地加入到集体意识中去。勒庞指出,“群体中累加在

8、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他们“冲动、急躁、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和批判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