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上了一节语文课

我终于上了一节语文课

ID:20485002

大小:5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3

我终于上了一节语文课_第1页
我终于上了一节语文课_第2页
我终于上了一节语文课_第3页
我终于上了一节语文课_第4页
资源描述:

《我终于上了一节语文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我终于上了一节语文课  我终于上了一节语文课    周甲津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325015)    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又教了十几年的语文,我忽然想问自己:这么多年来,我究竟是凭着什么在教语文呢?语文在我身上可曾留下一些什么痕迹?如果不留痕迹的话,又凭什么理直气壮地让学生跟我学语文?    带着这一系列问题,2012年秋季,当我来到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时,便筹划着一节“新”语文课。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把自己于2012年9月6日在高一(9)、高-(10)班两个执教班的第一节语文课也看作是自己语文“新”路上的“起始

2、课”。    一般情况下,高中语文起始课往往会有三个目标:一是让学生了解教师,二是让学生了解语文,三是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这三个目标中,常以第一个为辅,第二、第三个为主,而第三个目标是个难点。教师在简要介绍自己的情况后,往往要大讲语文的特点及学习的方法。这当中会引入大量有趣的材料,试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其心目中树立起关于语文的种种观念特别是大语文的观念。    在我的这节课中,也有一样的教学目标,但课堂呈现重心却有了大变化。教师的自我介绍成了重头戏,因为它不仅是学生了解教师的窗口,而且还是了解语文的载体。整节课主要有

3、两大环节,即自我介绍和认识语文。    “自我介绍”环节主要包括姓名诠释和看图猜人两部分,力求突出文化味和书香味。    其一,姓名诠释。首先,是释姓(“周”),包括字源演变、姓氏由来、始祖传说等,当中涉及“六书”。这些主要由我讲解,旨在营造一种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小小汉字背后的大大文化。然后,是释名(“甲”和“津”),给出两个词的义项,让学生各选其一组合成一种符合教师身份的解释。这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汉语多义性的魅力,又可以在无形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再次,是求字号,即在释姓、释名的基础上小结中国命名文化,请学生为教师赠送字号。这

4、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创造欲望,又可以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其二,看图猜人。分别给出两组摄影,请学生猜猜教师的特点。第一组是我2011年去西藏旅游的几张照片,背景包括纳木错、羊卓雍错、扎什伦布寺等——既与学生分享了藏地风光,又让学生了解到我的旅游爱好。同时,在这过程中还与学生分享了一个认识:西藏不仅是一个地理的高度,还是一个精神的高度。第二组是我书房的几张照片,背景主要包括两壁书、书桌等。每张照片下是简短的说明,如“半生无所有,唯余一壁书”、“放长眼光,尺幅之内自成风景”、“西窗北望,近是花园远是山,胸怀深深浅浅”等等。这些照

5、片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好读书的特点,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一点点书香,无形中激发了读书的热情。两组照片合在一起,诠释了一句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恰好又是语文学习的一个要求。    “认识语文”环节旨在以自我介绍为基础,引导学生去认识语文的特点。通过两个相关的问题驱动转换,其问如下:从老师的自我介绍中,你找到了哪些和语文有关的东西?从中你发现语文是怎样的一门学科呢?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语文特点。有了自我介绍作铺垫,这个问题的解决便水到渠成了。这当中准备了一些材料,在点拨时相机引用,以将学生的兴趣引向新

6、的高潮或将认知引向新的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语文”不是这节课的终极目的,其终极目的是要让学生亲近母语,激发母语学习的热情。所以,关于语文的认识,不求全面深刻,纯以课堂生成为主。我所要做的,则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予以适当点拨,使之略有丰富、提高即可。    课堂上,学生显得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在“释名”活动时,他们都给了五花八门的解释,有说我是“带甲将士在渡口指挥学生走上语文战场”的,也有说我是“天下第一渡口,学生成长的渡口”的,如此等等。到了“求字号”时,他们送我“南湖先生”、“南湖居士”的雅号,我则顺便讲了一些佛学常识

7、。在“看图猜人”中,他们则不约而同地说我“文艺”,我则表示要将“文艺”进行到底,并鼓励他们趁青春年少不妨“文艺”一把。    这节课引发了学生关于语文的思考。在“认识语文”环节,他们的发言以不同方式触及语文和文化、人文、生活、读书及写作等之间的关系。第三天收上来的师生共读共写讲义上,有一个学生用铅笔在空白处这样写道:“灵魂的交换、自述/看别人的世界,写自己的世界/用心灵体会一切,用心灵来生活/语文无处不在/是文化,是传承,是另一种人生,是梦想的创造地。”这些文字记录的可能便是当时的感受。    它可能也引起了某些学生的心灵共鸣。一位

8、学生送我一张教师节贺卡,上面除了一些祝福,还为我写下了不少诗偈,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