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墨学比较的研究

中日墨学比较的研究

ID:20638992

大小:4.93 MB

页数:112页

时间:2018-10-14

中日墨学比较的研究_第1页
中日墨学比较的研究_第2页
中日墨学比较的研究_第3页
中日墨学比较的研究_第4页
中日墨学比较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日墨学比较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中国学界对墨子及墨家学派已经作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墨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墨学与儒学一样,也是世界性的学术。墨学对日本等其他国家的社会伦理、宗教哲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毫无疑问,日本等国的墨学传播史与研究史也属于墨学的研究范围。只有将中国墨学和日本等国的墨学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全面审视,才能对墨子及墨家思想作出较为合理的定位,才能对墨学在未来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和谐世界的形成中的潜在功效作出J下确的预期评价。目前我国墨学界对日本等国的墨学研究成果或略而

2、不谈、或一笔带过,这不能不说是墨学研究中的一个缺憾。墨学在中国唐代便已传到日本,就现存文献而言,R本的墨学研究史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五十年代。纵观近三百年的日本墨学研究史可以发现,日本的墨学研究成果斐然。与日本墨学研究取得的卓越成就相比,中国学界对日本墨学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够。关于日本对墨学的接受与研究,郑杰文先生所述中国和日本的墨学研究状况在当今墨学界最为详赡,笔者目力所及无出其右者,但就“中日墨学比较研究"课题论,学界至今尚无专门的系统之作。因此,鉴于当今我国墨学界中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笔者以同本墨学为例,

3、试图通过对比中日墨学研究中的异同,找出国际墨学研究中的一些规律或模式,并力图使墨学研究更加完整、更趋深入。在内容上,《中日墨学比较研究》一文大体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对墨子其人其书及其学说的中日研究进行比较,下篇主要对墨学与其他学派关系的中同研究进行比较。墨子其人其书及其学说,是中日墨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也是展现中日研究异同的主要方面。中国学者根据史书记载及他书所引,对墨子姓氏、生平、出身及事迹作了大量的推测和研究。因文献匮乏等因素,日本学者对此并没有新的发现。关于墨子生活的时代,中日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和

4、主张,大致有“孔子同时代’’、“孔子之后”两种观点。关于墨子籍贯,中国古代典籍的记载多有歧义,有宋国说、齐国说与鲁国说。在墨子籍贯问题上,就其分歧来说,中日学者的看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法相类。在墨子出身问题上,中日学者有着较为一致的认识,大多认为墨子来自社会下层。中日学者对墨子其人的研究具有共同性。其一,中日学者在分析《墨子》文本、考证墨家思想学说之前,对墨子的姓氏、生卒时间、出生地、出身及生平事迹等基本问题进行考证。虽然关于墨子生平的文献资料非常少,但中日墨学研究者在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考证,对墨

5、子生卒、籍贯、出身及主要事迹等问题作了分析梳理。其二,中日学者采用了文献考证法,即从中国古代墨家及其它先秦典籍中钩稽出相关的资料。中日学者在有关墨子生平、出身等问题的研究中,受不同的文化环境、学术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对具体问题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别。对于《墨子》一书的成书及流传过程,学界多有争论。日本学者大都认为,《墨子》一书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经多人、历多时汇集而成。中国学者则依据出土文献推断,早在战国时期《墨子》简本即已流行,但对于《墨子》一书的具体成书过程,尚无一致的认识。中日学者在研究《墨子》各篇的作者及

6、成书时代时,都注意到了墨家学派在战国时期形成、发展、兴盛和衰亡的演变过程,即战国时期墨学发展的分期问题;大都通过分析《墨子》各篇的思想内容,并结合墨学在战国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来确定作者及大体成书时间。在分析考证《墨子》篇章作者和形成时间时,中日学者运用的研究方法、选择的研究视角则有所不同。在《墨子》学史的研究中,中同两国墨学研究者在研究方法、治墨路数、切入视角等方面的相似性表现得更加清晰。一方面,在墨学的宗教问题上,尽管少数中日学者有不同认识,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墨家思想中含有宗教思想和宗教信仰,并断定墨家学团

7、已经是一个初步具有宗教信仰、宗教形式及宗教领袖的准宗教集团。另一方面,中日两国学者不仅关注一些与墨子或墨家学派有关的具体“事实",而且还从“史”的层面对墨家思想在战国时期的传播接受情况予以充分关注。对此,日本学者的研究视域更加开阔,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更为丰富。上篇对这些学术现象集中进行了比较研究。下篇重点比较中日学界对墨学与诸子学派关系的研究,中日学者在探讨墨学与诸子学派关系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墨家与先秦诸子学派具有相同的学术背景,墨家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与诸子学派有着天然的同源关系。中日学界对墨、儒关系的研究皆用

8、力颇深,主要从儒墨起源、儒墨互黜、儒墨相通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2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中日学者都认可墨出于儒的渊源关系,都把儒家学说作为墨家学说的基础。在探讨墨、儒起源时,日本学者侧重于墨家集团成员的社会地位以及墨家走向衰弱的原因考证,中国学者则进一步分析了起源不同所导致的儒、墨学说的差异。中R学界对墨儒互黜的焦点、争论产生的原因都作了深入的剖析。中国传统儒家学者出于自身门户之见,将墨学放在了儒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