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三误区

作文教学三误区

ID:20765416

大小:2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5

作文教学三误区_第1页
作文教学三误区_第2页
作文教学三误区_第3页
资源描述:

《作文教学三误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作文教学三误区  黄小梅江西都昌县第二中学  现在有许多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最迷信的两句话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于是他们便不厌其烦地要求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并以此作为作文的范本,要求学生从中寻章摘句,为“我”所用。名家名篇固然有可取之处,但任何名家名篇都既不是永恒的,也不是万能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人们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伦理标准、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都在发生惊人的变化。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文学样式和全新的思想内容。“荷马史诗”中的战争场景、“人间喜剧”中的人物关系、“大观园”中的悲欢离合、“边城”中的风土人情,还有

2、“秦淮河”上的桨声灯影、“荷塘月色”中的哀愁与忧伤……既是当时当地社会世态的一面镜子,也是那些名家特有的“心中之竹”。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如果让当代的学生一味地效仿名家名篇,岂不是在抑制学生的个性吗?作文教学中,如果过分地夸大名家名篇的魅力,甚至把此作为作文训练的希望之所在,那么,学生失去的将是奔放的思想、可感的生活、创新的能力。作文教学中难道还有比这更可悲的吗?  大凡成功和不成功的作家,几乎在任何场合都会说,文学生活,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等等。受之影响,许多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往往会迷信生活,过分强调真实与体验,要求学生不能说假话,不能“胡编乱造”,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想像力,

3、弄得学生无事可叙、无物可状、无情可抒、无话可说。文学生活,但文学并不等于生活。真正的生活并不是真正的文学,这其中应有一个理性的转化过程,这种过程在创作中称之为“灵感”,即思考和再现的过程。  鉴于学生生活底子薄,社会阅历浅,理性思考不成熟,很难要求他们能像成年作家一样去体验现实生活。我们教师能够做的,就是启发他们的心智,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想像力。当今社会,已是信息时代,学生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因此,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间接体验生活的能力和利用想像进行转化的能力,才是指导学生作文的关键。  何况许多“生活”是无法体验的,比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死前的痛苦”等等,就只能靠想

4、像来完成。不要以为带学生进行了一次春游,参观了某一家工厂,就可以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来。要把“眼中之竹”变成“心中之竹”,再变成“手中之竹”,其中需要的不仅仅是生活。  近年来,似乎又有一种作家速成的炒作甚嚣尘上。更有甚者,一些学校竟为此大开绿灯,推波助澜,仅凭某学生的一篇考场佳作就破格录取,这正如封建社会的科举取士,结果使许多人都去寻找这条终南捷径。这种做法对常规作文教学不能不说是一种冲击。而那些所谓的“新概念”、“新思维”之类的做法,又实在令人担忧。其实,新概念也好,新思维也罢,都不过是一种“招贴”而已,真正的好文章还是十年磨一剑的结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轻信此类炒作,放弃作文教学

5、的常规训练,置循序渐进的法则于不顾,是很难让学生的作文水平迅速提高的。  所以,对于这些“误区”,语文教师不应该等闲视之。要立足学生实际需要,知难而进,这才是作文教学的真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